變化的連續性:無毛的人類

主編瑪麗埃特·迪克里斯蒂娜介紹《大眾科學》2010年2月刊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達爾文懷疑論者有時會質疑進化論,他們聲稱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之間不存在“缺失的環節”。但化石記錄表明,人類並非瞬間出現:相反,我們物種的生理特徵在過去的數百萬年中逐漸顯現。“人類並非突然出現,但我們與其他許多[物種]共享特徵,”石溪大學的解剖學家約翰·G·弗萊格爾曾說過。例如,指甲在5400萬年前(mya)進化出來,對生拇指在2500萬年前進化出來。直立行走所需的骨盆形狀和膝蓋出現在350多萬年前,足弓出現在大約180萬年前。雖然顱骨結構在大約3500萬年前就已確定,但大腦的體積僅在200萬至100萬年前之間膨脹,下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20萬年前。借用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話:人真是個縫合怪。

一個明顯將我們與大多數其他哺乳動物區分開來的特徵是我們缺乏毛皮。正如尼娜·G·雅布隆斯基在我們的封面故事“赤裸的真相”中所解釋的那樣,從多毛到無毛的轉變為大​​腦和符號思維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裸露皮膚的出現是一系列適應性變化之一,這些變化使我們的祖先能夠在非洲的熱帶草原擴張時(大約在三百萬年前開始)在熱帶草原上茁壯成長。

我們的祖先放棄了他們較容易的覓食習慣,在熱帶景觀中長途跋涉,以獲取足夠的食物來生存。在他們的飲食中新增肉類意味著更多的卡路里,但尋找獵物也需要更多的工作。他們的活動水平增加了,隨之而來的是他們需要散發身體熱量以避免組織損傷的需求。到160萬年前,原始人類已經擁有適合持續行走和奔跑的長腿。隨之而來的是裸露的皮膚和大量的分泌汗腺,這些汗腺產生水分,透過蒸發冷卻來散發身體熱量。我們頭部的毛髮也有助於抵抗過熱,透過保護我們的大腦免受陽光直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雖然編輯委員會並未如此計劃,但本期中的許多其他專題文章也探討了隨時間的變化。這種聯絡在B·佈雷特·芬利的“細菌戰的藝術”中最為直接,該文描述了傳染性病原體與其人類宿主之間的古老戰鬥。但其他文章也描述了各個領域的“進化”。

例如,如果說芬利的文章側重於內在空間,那麼埃裡克·T·揚的“多雲,可能有星星”則著眼於外太空:恆星如何產生並隨時間變化,這是一個看似簡單但長期以來一直困擾天文學家的問題。克里斯賓·T·S·利特爾的“鯨魚的豐富死後世界”探討了今天沉沒的鯨魚屍體以及數百萬年前的恐龍如何在地 seabed 上支援一系列生態系統綠洲。本·奈特的“現在更好的里程”甚至著眼於內燃機如何變化,從而提高效能。透過解釋這些進步,《大眾科學》努力實現其揭秘不斷變化的世界的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