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一個嬰兒房。一個嬰兒直接對著鏡頭說話:“看這個。我自由了。我現在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他描述了他的股票購買活動,但隨後他的手機打斷了他。“沒完沒了!稍等一下。” 他接了電話。“嘿,女孩,我能回你電話嗎?”
這個E*Trade 廣告只是又一次證明了喜劇演員多年來都知道的事情:沒有什麼比一個像成年人一樣說話的嬰兒更可笑了。這個喜劇定律掩蓋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幼兒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為什麼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說出完美的句子會如此可笑?
許多人認為兒童透過模仿他們聽到的內容來學習說話。換句話說,嬰兒聽成年人使用的詞語以及他們使用這些詞語的情境,並進行相應的模仿。在 20 世紀上半葉主導美國認知科學的行為主義,正是提出了這種觀點。
然而,這種“模仿”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幼兒不像成年人那樣健談。畢竟,你上次聽到有文化的成年人用單字句(“奶瓶”,“狗狗”)或短語(如“媽媽開啟盒子”)來表達自己是什麼時候?當然,證明語言習得的模仿理論無法解釋兒童語言中這些奇怪的模式很容易。真正解釋單字句就困難多了。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科學家們提出了兩種合理的可能性。
超越模仿階段
首先,“心理發展假說”指出,一歲兒童說嬰兒語是因為他們不成熟的大腦無法處理成人語言。兒童直到身體準備好才學會走路。同樣,在他們的大腦準備好之前,他們不會說多詞句子或使用詞尾和功能詞(“媽媽打開了這些盒子”)。
第二,“語言階段假說”指出,兒童語言進步的階段是語言發展中必要的階段。一個籃球運動員在學會 (1) 跳躍和 (2) 投籃之前,不可能完善他的跳投,而兒童也類似地,先學會加法,然後才學會乘法,而不是相反的順序。例如,有證據表明,兒童通常在學會一定數量的單詞後,才開始說兩個詞的句子。在他們跨過這個語言門檻之前,單詞組合過程不會啟動。
這些理論之間的區別歸結為:根據心理發展假說,語言學習中的這些模式應該取決於兒童開始學習語言時的心理發展水平。然而,根據語言階段假說,它們不應該依賴於這種模式。這個預測很難透過實驗來檢驗,因為大多數兒童都在大約相同的年齡學習語言,因此心理發展階段大致相似。
收養效應
2007 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巧妙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每年有超過 20,000 名國際收養的兒童進入美國。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抵達後不再接觸他們的出生語言,他們必須或多或少地以嬰兒相同的方式學習英語——即透過聆聽和試錯。國際收養者在學習他們的新祖國的語言時,不會上課或使用字典,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發展良好的第一語言。所有這些因素使他們成為測試這些關於語言如何學習的競爭性假設的理想人群。
神經科學家 傑西·斯內德克、喬伊·格倫和卡里薩·沙夫託研究了 27 名 2 到 5 歲從中國收養的兒童的語言發展。這些兒童比美國本地人更晚開始學習英語,並且擁有更成熟的大腦來承擔這項任務。即便如此,就像美國出生的嬰兒一樣,他們最初的英語句子也是由單個片語成,並且基本上沒有功能詞、詞尾和動詞。然後,被收養者經歷了與典型的美國本土兒童相同的標誌性語言階段,只不過速度更快。被收養者和本土兒童在他們的詞彙量達到相同大小時開始在句子中組合單詞,這進一步表明,重要的不是你的年齡或你的大腦有多成熟,而是你認識的單詞數量。
這一發現——擁有更成熟的大腦並沒有幫助被收養者避免幼兒說話階段——表明嬰兒說嬰兒語不是因為他們有嬰兒大腦,而是因為他們才剛剛開始學習,需要時間積累足夠的詞彙量才能擴充套件他們的對話。不久之後,單字階段將讓位於雙字階段,等等。學習像成年人一樣聊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但是,這個潛在的答案也提出了一個更古老、更困難的問題。成年移民學習第二語言很少能達到與以母語為母語的普通兒童相同的外語水平。研究人員早就懷疑語言發展存在一個“關鍵期”,在此之後,語言發展不能完全成功地達到流利程度,但我們仍然遠未理解這個關鍵期或它為什麼會結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矛盾的是,儘管斯內德克、格倫和沙夫託可能已經解釋了為什麼沒有會說話的嬰兒——這個前景如此荒謬,以至於我們在商業廣告或電影中看到時會發笑——我們仍然需要解釋嬰兒如何成為雄辯的成年人。
您是科學家嗎?您最近是否閱讀過您想撰寫的同行評審論文?然後聯絡“思想問題”編輯喬納·萊勒,他是部落格額葉皮層和書籍普魯斯特是位神經科學家背後的科學作家。他的下一本書,《我們如何決定》,將於 2009 年 2 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