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挑戰語言學習關鍵期概念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新的研究,那些對小時候沒有學習多種語言而感到沮喪的人(因為那時掌握語言可能更容易)不應完全絕望。傳統觀點認為,成年後學習語言不能依賴於處理母語時使用的相同大腦機制——也就是說,在以後的生活中學習的語言的處理方式與母語的處理方式從根本上不同且自動化程度較低。但是,一項新研究的結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早期線上版中描述)挑戰了這種所謂的關鍵期假設,表明人們實際上可以用與處理第一語言非常相似的方式處理第二語言。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 Angela Friederici 及其同事首先教一組成年人一種名為 BRONCANTO 的人工語言,該語言具有簡單但高度受控的語法規則。第二組學習了 14 個單詞的 BRONCANTO 詞彙,但沒有學習語法。然後,當受試者聽取 488 個口語句子的錄音時,該團隊監測了兩組人的腦電位。

與對照組的成員相比,理解 BRONCANTO 規則的參與者對包含句子結構或語法錯誤的句子表現出非常不同的反應:最初,在聽到錯誤時,大腦某個區域的電脈衝減少。然後在第二個大腦區域發生了電活動增加。作者寫道,這些發現與通常被認為反映健康母語人士自然語言自動句法分析的大腦活動模式完全一致。他們總結說:“我們的資料表明,原則上,後期學習的語言可以像母語人士一樣進行處理。” 然而,他們承認,BRONCANTO 作為一種語言的規模較小,以及因此可以學習的熟練程度,可能解釋了他們的結果,並可能表明語言掌握程度——而不是習得年齡——決定了大腦如何處理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