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少數族裔在哪裡?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客座部落格:弗蘭克·C·沃雷爾、保拉·奧爾澤夫斯基-庫比柳斯和雷娜·F·蘇博特尼克

二十多年來,批評人士一直指責資優教育專案只為出身優越的兒童服務。畢竟,這些專案通常招收大量來自相對富裕家庭的歐裔美國人和亞裔美國學生。同時,其他種族的學生往往被低估,這可以透過這些學生在一個學區中所佔的比例與他們在資優專案中所佔的比例來判斷。例如,在基於 2006 年中小學公民權利調查資料的研究中,範德比爾特大學的教育研究員唐娜·Y·福特和她的同事發現,非裔美國學生在資優專案中的比例比他們在全國學校中的比例低約 51%,而西班牙裔學生則低約 42%。

當然,如果少數族裔學生被系統地剝奪了此類專案的益處——更精深的課程、積極的同伴,以及在某些情況下,受過專門培訓的教師——資優教育就會加劇他們與那些已經精通並能獲得資源的兒童之間的差距。糾正這個問題需要努力找出這種差異的根源,這遠比選拔過程中的種族歧視或偏見更深層。重要的社會力量在某些種族和文化中不利於整體學業成就,而在其他種族和文化中則有利於整體學業成就。結果是,來自貧困家庭或某些種族的兒童最終有資格進入高階課程的人數較少。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換句話說,資優專案中的人口分佈失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體的成就差距。在幾乎所有的成就衡量標準中,包括成績、GPA、班級排名和標準化考試成績,非裔美國人、拉丁裔和美洲原住民在排名前 1%、5% 和 10% 的人群中所佔比例都嚴重偏低——從幼兒園到專業學校的各個教育階段都是如此。印第安納大學的教育心理學家喬納森·普盧克和他的同事利用美國國家教育進步評估和州成就測試的資料,在 2010 年記錄了歷史上在高成就水平上被低估的低收入學生和少數族裔的比例。如果不進行干預,高能力歐裔美國學生和少數族裔學生之間的成就差距將在五年級和八年級之間擴大。

造成成就差距的原因和因素包括一系列可以被貼上“教育營養不良”標籤的因素。其中包括缺乏獲得補充教育專案和工具(包括技術)的機會;學校質量差;教師期望較低;父母教育程度和父母參與程度較低;同伴的負面影響;以及缺乏關於高等教育的隱性知識。其中最有力的是貧困,這與列出的許多其他變數有關。

然而,貧困只是問題的一部分。儘管大多數資優學生似乎來自中產階級家庭,但並非所有人都很富有。在 1992 年使用“天才專案”資料庫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盧賓斯基和漢弗萊斯分別確定了認知能力排名前 1% 的學生和社會經濟水平排名前 1% 的學生。他們因此發現有 497 名資優男孩、508 名資優女孩、647 名環境優越的男孩和 485 名環境優越的女孩。只有 41 名男孩和 46 名女孩既屬於優越群體又屬於資優群體,這表明資優人士並非都是最富有的。此外,在約 2000 萬有資格享受免費或減價午餐的兒童中,有超過 100 萬的兒童在一年級時成績排在前 25%,但到五年級時,這些學生中只有 56% 的人仍然是高成就者。因此,根據 2007 年一項名為“成就陷阱”的研究,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他們也更有可能來自在資優教育中被低估的少數族裔群體)在小學階段的學業成績會大幅下降。

父母的參與以及對教育系統和機會的瞭解通常在引導孩子取得成就方面至關重要。很大一部分資優專案參與者,尤其是在中學階段,是印度裔和亞裔移民的子女。這些移民家庭試圖利用公共教育的機會。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斯蒂芬·塞西和溫迪·威廉姆斯在 2010 年報告說,當紐約市為選拔性公立高中的入學考試提供特殊的夏季練習課程時,亞裔美國家庭的入學比例高於其他群體。在這些夏季課程之後,選拔性高中的亞裔美國學生比例從 40.8% 上升到 60.6%,而非裔美國學生的比例則從 11.8% 下降到 4.8%。

那些父母瞭解特殊學校和專案、精通教育系統運作,並且有經濟資源用於補充專案的資優兒童的表現確實更好。家庭不僅要了解課後和夏季“天才尋訪”專案才能申請,而且這些專案還是自負盈虧的,目前資金不足以向所有低收入家庭提供全面的服務。因此,只有一小部分資優兒童(主要是來自富裕家庭的兒童)可以利用這些專案。

心理社會因素也可能在非裔美國人,尤其是他們的學業成績不佳中發揮作用。根據一種理論,非裔美國學生會主動抵制表現良好,因為他們認為在學業上取得成就是放棄他們的黑人身份,扮演白人的角色。一些研究支援這一假設。例如,在 2008 年的一篇文章中,福特和她的同事發現,高成就的非裔美國人報告說,在學校裡表現良好並參加榮譽課程和高階課程與扮演白人的角色有關,而成績不佳和假裝不聰明則與扮演黑人的角色有關。因此,來自低收入或在種族和文化上處於邊緣地位的高能力或高成就學生可能會難以調和他們的社會身份和學業身份,使他們覺得自己不屬於資優專案或高階課程。然而,學者們對於這些影響在實驗室之外以及在不同的學校環境和人群中的概括程度存在爭議。

彌合人口群體之間的成就差距對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來說是一項持續的挑戰。困難在於確保所有群體的有才能的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參加資優教育專案,同時認識到,只要成就差距仍然存在,群體之間的顯著成就差異將導致一些不平衡。2005 年,愛荷華大學的教育心理學家大衛·F·洛曼建議,提高被認定為資優的少數族裔學生人數的一種方法是在做出安置決定時使用當地標準,使資優專案能夠為社群中排名前 1% 到 3% 的學生服務。美國資優兒童協會最近釋出的一份報告贊同這一觀點,並提出了其他策略,例如挖掘成就資料以識別正在快速進步或表現出“上升軌跡”的學生。在學校更廣泛地提供資優專案,並擴大校外專案的資金(例如,來自公司和基金會),也可以緩解一些不平等現象。

此外,就像我們對 Headstart 所做的那樣,我們應該為語言藝術、社會研究、數學和科學等領域的更多強化專案提供資金,以便在小學早期和為在資優教育中被低估的學生服務的學校和學區中廣泛提供這些專案。目標是:找到並激發在這些領域有天賦的學生的興趣。我們還需要強調少數族裔資優人士的貢獻,他們不僅是重要的歷史人物,還是其貢獻與他們對教育和天賦的投入相關的學者和學術人員。在學校,我們需要展示來自社群的少數族裔學術榜樣——從大學生到醫生和工程師。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利用榜樣的力量來支援學術目標,而不僅僅是體育和娛樂方面的榜樣。此外,我們需要找到方法來增加少數族裔和低收入家庭獲得各種教育機會的可能性和吸引力,以提高這些家庭利用這些機會的可能性。

所有這些努力都需要是長期的,並且與旨在彌合更大範圍成就差距的努力相輔相成。解決資優教育專案中少數族裔學生比例過低的根本解決方案是建立一個讓所有學生無論其種族、文化或社會經濟地位如何,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教育系統。

此部落格改編自心理科學與公共利益文章《重新思考天賦和資優教育:基於心理科學的未來方向建議》,該文章釋出在美國心理科學協會的網站上: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

有關資優教育的更多資訊,另請參閱雷娜·F·蘇博特尼克、保拉·奧爾澤夫斯基-庫比柳斯和弗蘭克·C·沃雷爾在《大眾科學思想》,2012 年 11 月/12 月中撰寫的“要培養天才,改進資優教育”。

弗蘭克·C·沃雷爾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育研究生院的教授。保拉·奧爾澤夫斯基-庫比柳斯是西北大學天才發展中心的負責人。雷娜·F·蘇博特尼克是美國心理協會天才教育政策中心的負責人。

圖片來源:Flickr/judybaxter(頂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教育專案(中間右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