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能買到自尊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長期以來,賣家一直對那些賦予某種社會地位的物品收取溢價,即使這些物品與較便宜的產品相比,功能上的優勢微乎其微,甚至沒有。設計師太陽鏡、20萬美元的瑞士手錶和許多高階汽車似乎都屬於這一類。如果營銷人員能讓一件平凡的物品看起來像是一種身份象徵——也許是透過用精美的包裝來包裝它,或者將其與財富、成功或美麗聯絡起來——他們就可以對其收取更高的價格。

儘管這種做法可能看起來像是一種欺騙消費者掏出他們辛苦賺來的錢的方式,但研究表明,人們確實從購買高地位物品中獲得了真正的心理益處。不過,有些人可能比其他人獲得更多,研究也表明,為自己購買昂貴的東西不太可能是提升幸福感或自尊的最佳方式。

2008年,兩個研究團隊證明,人們在大腦的獎勵中心——紋狀體——中處理社會價值,紋狀體也會對金錢收益做出反應。這兩個價值共享一個大腦區域表明,我們可能會用現金來衡量我們的聲譽。無論我們是否喜歡,將金錢價值附加到社會地位上都是有科學道理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許多刺激這個獎勵中心的事物——例如食物和娛樂性藥物——都與短暫的快樂或良好感覺有關,而不是持久的滿足感。但是,當我們透過購買高地位的汽車或手錶等方式,真正為這種良好感覺買單時,這種效果可能會持續足夠長的時間,從而引發有利可圖的行為。在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臺灣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僅僅是使用品牌產品似乎就讓人感覺自己應該獲得更高的薪水(在一個案例中),並且在另一個案例中,對潛在的約會物件更具吸引力,羅傑·杜利在他的神經營銷部落格中報道。因此,即使良好感覺和自我價值的提升是短暫的,它也可能引發產生持久利益的行為。

其他資料表明,擁有昂貴的東西可能具有更直接的心理益處。在201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伊利諾伊大學的心理學家埃德·迪納和他的同事發現,生活水平(以家庭收入和奢侈品所有權衡量)可以預測一個人對生活的總體滿意度——儘管它似乎並沒有增強積極情緒。(參見蘇珊·皮萊吉·帕維爾斯基在《大眾科學·思想》2011年9月/10月刊上發表的《幸福的多種面孔》。)您從購買中獲得的快感可能會消退,但一種自尊效應似乎會持續存在。

然而,透過開啟錢包來提升自信可能存在一些缺點。那些覺得自己缺乏地位、權勢或影響力的人,願意為社會地位支付最高的溢價。結果可能是歧視——也就是說,弱勢群體最終支付了更多的錢,開始了一個惡性迴圈,將這些群體進一步拉下社會階梯(參見《當你試圖購買地位時,它可能會適得其反》)。儘管如此,這些研究中的人們只有在被提醒自己地位低下後才支付了更高的價格,這表明在感到不安全時儘量購物可以緩衝人們免受這種影響。

此外,這項工作似乎暗示,並非每個人都能從購買名牌產品中獲得同等的好處。那些通常對自己社會地位感覺良好的人可能不會從奢侈品中獲得同樣的快感,因此可能比其他經濟條件相似的人擁有更少的昂貴或炫耀性物品。對於某些人來說,地位的要價可能 просто 太高了。

然而,即使您是非常喜歡花哨商品的人,為自己購買東西也不是提高自我價值感的最有效方法。更大的好處可能來自於給予他人。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妮弗·克羅克去年在心理科學協會的會議上報告說,您為支援他人所做的努力通常會產生牢固的友誼,這對自尊有持久的益處(參見《給予和奉獻——提升你的自尊》)。在幾年前釋出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確定,當人們把錢給別人時,從錢中獲得的幸福感提升最大(參見《金錢可以買到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