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射線揭示梵高褪色向日葵的秘密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 著名向日葵畫作中許多花瓣尖端呈現的棕褐色調一直困擾著文物保護人員和化學家,他們知道這種色調並非藝術家最初在畫布上塗抹的顏色。現在,在歐洲同步輻射裝置 (ESRF) 對 19 世紀顏料的幾個樣本進行了精細調整的 X 射線照射後,法國格勒諾布林的科學家認為他們已經破解了這種著名褪色現象背後的化學密碼。

大多數畫作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失去光澤,無論是由於積聚的汙垢還是環境暴露。但鉻黃系列顏料——在 19 世紀尤其流行——特別容易變色

為了試圖找出這些黃色如此迅速褪色的原因,一個歐洲研究團隊使用紫外線人為地老化了從歷史悠久的顏料管(來自佛蘭德畫家裡克·沃特斯 (Rik Wouters) 的工作室等)中提取的基黃色顏料。* 在 ESRF,研究人員將 X 射線熒光和 X 射線吸收近邊光譜的光束聚焦在顏料樣品上,發現顏料中棕黃色的鉻頂層已從 Cr(VI) 降解為更穩定的 Cr(III)。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藉助同步輻射 X 射線衍射、拉曼光譜和中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的幫助,研究人員隨後將這些例子的化學特徵與從梵高的《塞納河畔銀行》(Bank of the Seine) (1887) 和《鳶尾花盛開的阿爾勒景觀》(View of Arles with Irises) (1888) 中提取的微粒進行了比較,發現藝術家畫作中較暗的黃色部分也發生了相同的轉變。

研究結果發表在 2 月 15 日出版的《分析化學》雜誌的兩篇論文中。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的 Ella Hendriks 是其中一項新研究的合著者,她在準備好的宣告中表示:“這種尖端研究對於增進我們對繪畫作品如何老化以及應如何保護以供後代欣賞的理解至關重要。”

研究人員還發現,當鋇或硫存在時,Cr(III) 更為普遍,這表明“硫酸根陰離子可能在這個變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他們在他們的第二篇論文中指出。這種聯絡意味著梵高頻繁使用白色顏料——可能旨在提亮色彩——實際上可能會加速黃色的變暗。

ESRF 研究員 Marine Cotte 也隸屬於盧浮宮博物館,並且是這兩篇論文的合著者,她在準備好的宣告中表示,這種程度的技術分析“為藝術史學家和文物保護人員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發現世界”。許多其他 19 世紀的畫家,包括保羅·塞尚、約翰·康斯太勃爾、喬治·修拉和 J.M.W. 特納,都在他們的作品中加入了鉻黃,使其儲存成為許多博物館面臨的迫在眉睫的問題。

研究人員現在正在更密切地研究可能導致黃色褪色的因素。安特衛普大學的 Koen Janssens 是新論文的合著者,他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我們想了解哪些條件有利於鉻的還原。” 這將幫助他的團隊瞭解“是否有希望將顏料恢復到已經在發生的繪畫作品中的原始狀態”,他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