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一些驗屍官已經開始求助於放射科醫生,而不是透過解剖屍體來確定死因。 但是,CT(計算機斷層掃描)和MRI(核磁共振成像)檢查能夠準確評估近期去世者的死因嗎?
正式屍檢的數量數十年來一直在下降,部分原因是預算緊縮。在美國,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死亡案例進行了屍檢,之前的研究表明,約有三分之一的死亡案例在死亡證明上列出的死因不正確。 為了降低成本並幫助那些宗教信仰禁止死後解剖的家庭,非侵入性影像技術越來越受歡迎。 然而,一些證據表明,CT 和 MRI 的可靠性不如傳統的屍檢。
英國一項針對 182 例成人死亡的新研究表明,超過一半的情況下,放射科醫生僅透過掃描就能確定死因。 但在 42% 的 CT 掃描和 32% 的 MRI 掃描(以及 30% 的同時使用兩種掃描的病例)中,放射科醫生的評估與完整屍檢的結果不同。《The Lancet》.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死後影像技術還不能被視為屍檢的通用替代品,”謝菲爾德大學的詹姆斯·安德伍德在同一期雜誌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影像分析在檢測某些常見的死因方面尤其不足,包括動脈阻塞(肺栓塞)和肺炎。 但它們在一些領域超越了屍檢,例如肺萎陷和一些骨折。 另一個好處是它們的永續性,即使在組織樣本被丟棄很久之後,它們仍然可以用於重新分析。
即使評價褒貶不一,影像技術也可以幫助確定何時可能不需要進行全面屍檢。 研究人員指出,影像學方法可以更多地用於屍檢前篩查,這可以篩選出那些不需要進一步調查的病例——而對於那些需要進一步調查的病例,從 CT 掃描或 MRI 中收集到的資訊可以幫助指導後續的解剖。 研究團隊指出,CT 掃描也可能比傳統屍檢便宜,並且透過使用他們已經擁有的機器,醫療機構可以降低成本。
安德伍德總結說,就目前而言,影像技術的最佳用途可能確實是透過將傳統屍檢限制在“那些無法以任何其他方式確定死因的病例”中,來減輕驗屍官的時間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