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能知曉一切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艾倫·圖靈最偉大的貢獻是什麼? 他是一位發明了現代計算機理念的人,資訊科技革命的基礎正是建立在他的見解之上。 他是第一個理解指令本身就是資料的人,這使得演算法能夠進行人類獨有的遞迴思考。(我思故我在。) 他意識到機器會變得如此智慧,以至於最終會被誤認為人類——這發生在IBM董事長聲稱全球可能有最多五臺計算機的市場的時代——他還設計了一個測試來區分人和機器人。 哦,他還領導了二戰期間盟軍成功破解德國秘密恩尼格瑪密碼的行動,因為他意識到“沒有人做這件事,我可以獨自完成。”

牛津大學瓦德漢學院院長、《艾倫·圖靈:謎團》的作者安德魯·霍奇斯在本週的《科學》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認為,儘管這些成就很偉大,圖靈最偉大的貢獻是定義了計算機所能“知道”的極限——即可計算性的極限。 透過在1936年正式確定可計算性問題,圖靈闡明瞭人類所能知道的更深層問題:我們的知識是否像計算機一樣受到限制? 或者我們是否有一些超越單純機器能力的心理“直覺”(圖靈的詞)?

圖靈並不確定(儘管他懷疑量子力學的奇怪規則可能會給我們的大腦一些不確定的迴旋餘地)。 四分之三個世紀之後,我們離答案並沒有更近一步。 即使在這個“大資料”時代,計算機可以處理大量資訊,從而得出精明地類似人類的反應(想想IBM的在《危險邊緣》中擊敗人類的沃森計算機,順便說一下,它的名字來自那位計算機需求預測能力不佳的CEO),人類在理解場景等日常任務方面仍然遠勝於計算機。 人工智慧仍然是一個夢想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霍奇斯的說法,圖靈關於可計算性的工作引出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用離散符號進行計算是否能完整地解釋物理世界?” 換句話說,世界是可計算的嗎? 原則上,一臺機器能否不僅能達到人類的智力水平,而且超越這些能力? 計算機能知曉一切嗎?

去年12月,我們請哈佛大學研究員大衛·溫伯格介紹了生命地球模擬器,這是一個收集大量資料並計算人類文明未來的專案。 這或許是迄今為止為測試世界的可計算性而發起的最大膽的嘗試。(溫伯格對此不以為然。) 或許生命地球模擬器會在適當的時候成功,而計算機將能夠預測未來。

更有可能的是,它不會成功,而在未來的75年裡,我們仍然會在圖靈留給我們的豐富的哲學土壤中掙扎。 你不需要一臺計算機來預測,我們需要像圖靈一樣傑出的頭腦才能理解它。

圖片克里斯·布朗 (zoonabar)在 Flickr 上提供

Michael Moyer is the editor in charge of physics and space coverage at 大眾科學. Previously he spent eight years at Popular Science magazine, where he was the articles editor. He was awarded the 2005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Science Writing Award for his article "Journey to the 10th Dimension," and has appeared on CBS, ABC, CNN, Fox and the Discovery Channel. He studied phy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an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More by Michael Mo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