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的溫暖、毛茸茸的一面:更壯碩的旱獺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北極熊在不斷縮小的浮冰面前掙扎時,另一種毛茸茸的生物卻從氣候變化中獲得了助力。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過去的三十年中,由於夏季變長,黃腹旱獺 (Marmota flaviventris) 變得多產且數量增加。

在落基山脈,這些旱獺通常冬眠七到八個月,這使得夏季成為“它們非常忙碌的時期”,倫敦帝國學院生命科學系的 Arpat Ozgul,也是新論文的主要作者,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它們必須進食並增加體重,懷孕,生育後代併為再次冬眠做好準備。”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隨著科羅拉多州夏季變得更長,旱獺完成所有這些事情的時間也隨之延長,並且做得更好。Ozgul 說,這種額外的準備(和繁殖)時間意味著“它們更有可能成功並生存下來”,他的研究結果於 7 月 21 日線上發表在期刊自然雜誌上(《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自 1976 年以來,科羅拉多州上東河谷海拔約三公里的旱獺在每年夏季的不同時間被誘捕和標記以進行研究。在這些年中,觀察到兩歲的成年雌性旱獺的平均八月體重從研究前半段的 3.1 公斤增加到研究後半段的 3.4 公斤以上。種群本身也呈爆炸式增長——從 1976 年至 2001 年間平均每年增長 0.56 只旱獺,到 2001 年至 2008 年間每年增長 14.2 只旱獺。(研究人員指出,種群數量的增加主要是由於老年旱獺的存活率更高,因為在季節早期出生的旱獺可以在第一次冬眠前增加更多體重,並且更有可能在隨後的幾年中達到足夠的夏季體重。)

荷蘭生態研究所的 Marcel Visser(未參與該研究)在同一期《自然》雜誌上發表的隨附文章中解釋說,旱獺尚未發生基因改變。他寫道,到目前為止的變化“很可能是由於表型可塑性”。

Visser 還指出,自 2000 年以來旱獺的快速增長與高大風鈴草 (Mertensia ciliata) 的區域性減少同時發生,高大風鈴草是動物飲食的關鍵組成部分。他認為,在沒有這種植物以及它可能提供的任何關鍵化合物的情況下,可能意味著旱獺“需要更肥胖才能度過冬眠期”。但資料尚未證實是動物飲食的變化、夏季食物攝入量的增加,還是兩者兼而有之,導致了更肥胖、更健壯的旱獺。

儘管到目前為止科羅拉多州夏季季節的變化對旱獺有利,但研究人員並不認為這些動物已經擺脫了氣候困境。隨著夏季延長和冬季積雪減少,覓食季節最終可能會變得更加乾燥和貧瘠,可能會降低哺乳動物的存活率和體型。

帝國理工學院格蘭瑟姆氣候變化研究所主任布萊恩·霍斯金斯爵士稱這些不斷增長的地松鼠為“氣候變化‘金絲雀’”,它們可以作為“關於氣候變化對我們自然世界影響的早期預警”。其他林地生物在面對氣候變化時並沒有那麼幸運。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頑強的狼獾種群正在減少,可能是由於積雪減少。

帝國理工學院的 Tim Coulson 和研究合著者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指出,為了為未來的變化做準備,研究物種在努力適應氣候變化時的成功和失敗都非常重要。“如果我們能夠更好地預測氣候變化可能如何影響自然世界,也許我們可以設計出方法來幫助那些預計會受到我們快速變化的氣候不利影響的物種,”他說。

站立的旱獺幼崽圖片由 Raquel Moncius 提供;活體陷阱中的旱獺幼崽圖片由 Arpat Ozgul 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