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大約在1億至6500萬年前,當歐洲還是一個群島時,一種小型角龍漫步在今天的匈牙利。這種小型恐龍的化石遺骸代表了在歐洲發現的第一種角龍類恐龍,併為該時期恐龍的分佈和遷徙提供了新的線索。這篇文章於5月26日在《自然》雜誌線上發表(《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脊椎動物進化系統學重點實驗室的徐星在《自然》雜誌上同時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新的恐龍“提供了資訊,這將需要重新評估我們對歐洲晚白堊世動物群的生物地理學理解”。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人們認為,白堊紀時期生活在歐洲的動物是數百萬年前被困在那裡的動物的孤立後代,因為已知與北美或亞洲物種雜交的例子很少。現在角龍類恐龍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揭示了與亞洲同一時期發現的其他物種的密切聯絡。
新的恐龍,科茲邁阿吉角龍,僅從三塊頭骨骨骼進行了評估,但它們顯示出“角龍類的清晰診斷特徵”以及與冠飾龍類的明顯聯絡,冠飾龍類是同一類群,三角龍也屬於這一類群,徐指出。
阿吉角龍可能只有一米長,大約是高聳的三角龍大小的12%。然而,這種矮小的身材並不令人驚訝,因為許多生活在島嶼環境中的動物——包括來自同一時期的其他歐洲恐龍——已被證明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縮小,這種現象被稱為島嶼侏儒化。
最近在歐洲也發現了其他角龍類的線索。特別是,最近在瑞典發現了疑似來自細角龍的牙齒。但是科茲邁阿吉角龍為晚白堊世亞洲到歐洲的遷徙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
雖然由匈牙利科學院的阿提拉·奧西領導的作者們假設,在歐洲北部發現阿吉角龍和細角龍牙齒表明角龍類恐龍從亞洲遷徙到歐洲是兩次獨立的遷徙,但徐星仍然持謹慎態度,他指出,到目前為止,這“不能被描述為一個確定的結論”。在能夠繪製出更清晰的白堊紀時期恐龍遷徙到歐洲的地圖之前,還需要更多的化石發現。但徐星指出,“阿吉角龍的發現可能標誌著更好地理解歐洲晚白堊世動物群的開始,並最終更好地理解整個地球的晚白堊世生物地理學的開始。”
匈牙利挖掘現場圖片,由加博爾·西爾賈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