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紀錄的地球“險些錯過”事件戲劇性地改變了微小行星的軌道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太陽系中散佈著天然碎片——小行星、彗星以及它們的碎片,這些碎片有時會進入行星之一的滾滾軌道。當一塊碎片遇到地球大氣層的摩擦時,它會像流星或隕星一樣閃耀,物體的碎片可能會在重返大氣層的熱量中倖存下來,以隕石的形式到達地表

更多物體在沒有撞擊大氣層的情況下呼嘯掠過地球,或許會在幾年後再次返回。其中許多物體未被探測到,特別是小型小行星,它們更難用相對簡陋的望遠鏡來發現,這些望遠鏡負責監視近地天體。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是,天空監測器確實發現了一顆名為2011 CQ1的小型小行星,在它以有記錄以來最小的距離掠過地球不到一天的時間。2月4日,這塊米級大小的岩石飛越太平洋上空,高度約為5500公里——約為地月距離的七十分之一,遠低於一些高空衛星的軌道。

但是,即使 2011 CQ1 避開了在地球大氣層中燃燒殆盡的命運,它也沒有毫髮無損地逃脫這次相遇。地球的引力對這顆小行星進行了很好的調整,使其軌道偏轉了大約 60 度,這與星際飛船利用行星的引力進行航向修正或速度調整的方式非常相似。小行星追蹤者 唐·約曼斯和保羅·喬達斯NASA 近地天體計劃網站上寫道:“在接近地球之前,這個物體處於所謂的阿波羅型軌道,該軌道主要在地球軌道之外。” “在近距離接近之後,地球的引力將該物體的軌道修改為阿登型軌道,在該軌道中,這顆小行星幾乎所有時間都在地球軌道之內。”

這顆微小行星的未來會怎樣尚不清楚——儘管 2011 CQ1 非常微弱,但它只在非常靠近地球時才短暫可見,而且其新調整的軌道尚不完全清楚。

2011 CQ1 與地球相遇的軌道圖:NAS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