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量子資訊科學有點像課堂管理——群體越大,就越難保持一切協調一致。
但是,為了構建實用的量子計算機,物理學家將需要許多粒子同步工作,作為量子位元,或稱qubit。每個量子位元可以同時是 0 和 1,使其假設的量子計算機的數字運算能力遠遠超過普通計算機。由於每個量子位元都處於疊加態,量子計算機可以一次操作指數級大量的數字——對於n個量子位元的系統,可以操作2^n個數字。因此,生成大量量子位元的每一步都使實用的量子計算更接近現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實驗物理研究所的托馬斯·蒙茨和他的同事們在4月1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中標誌著這樣的進步。蒙茨和他的合作者報告稱,他們創造了具有創紀錄的 14 個量子位元的糾纏態。其他研究人員此前已經演示了具有 10 個量子位元的糾纏態。
糾纏是一種關鍵的量子現象,透過這種現象,粒子共享相關的屬性,即使它們在空間上是分離的。(糾纏粒子的一個常見類比是一對總是顯示相同數字的骰子;例如,如果一個骰子擲出 5,另一個也會擲出 5。)但是,糾纏粒子有點像吵鬧的孩子——讓他們專注於任務是很困難的工作,而且隨著新增更多的粒子,情況只會變得更難控制。
蒙茨和他的同事將資訊編碼到一串捕獲的鈣原子上,使用原子的兩個能級來表示 0 和 1。該小組使用雷射來操縱原子量子位元,將整個集合設定為 0 和 1 的疊加態——換句話說,每個量子位元在某種意義上既是 0 又是 1,直到被測量,此時它才被迫確定為其中一個。透過以某種方式糾纏的一組量子位元,測量一個量子位元會迫使該組的其餘部分效仿,從而導致全部為 0 或全部為 1。
蒙茨和他的同事使用不同大小的量子位元集進行了實驗,併成功演示了最多 14 個量子位元的多粒子糾纏。但是,資料留下了一些疑問的餘地——雖然 2、4 甚至 8 個量子位元的集合顯示出明顯的糾纏跡象,但 14 個量子位元的集合僅勉強達到了保真度的基準。(糾纏並非每次都有效,因此通常透過某些統計測試來驗證。)研究人員表示,資料支援 14 量子位元糾纏,置信區間為 76%,因此肯定有改進的空間。
圖片來源:因斯布魯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