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可能在第一次啼哭時就開始磨練母語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新生嬰兒的哭聲可能聽起來只是不可避免的尖叫,但這可能是嬰兒在子宮裡就開始模仿他們聽到的語言的首次嘗試。

在今天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出生後僅兩天,嬰兒的哭泣模式就存在差異,這取決於他們的母親說法語還是德語。先前的研究報告稱,處於妊娠晚期的胎兒可以學習其最終母語的某些方面,例如語言節奏和語調。但是,到目前為止,只有證據表明新生兒在 12 周大時才將這些早期的語言課程融入到自己的聲音中,那時他們通常開始牙牙學語併發出音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有關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我們的研究,語言發展始於旋律,實際上是哭泣的旋律,而不是(母音或音節的)發音,”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醫學人類學家兼該研究的資深作者凱瑟琳·韋姆克說。

為了確定新生嬰兒是否能“說”他們的母語,韋姆克和其他心理學家團隊記錄了在法國醫院出生,父母說法語或在德國出生,父母說德語的新生兒的哭聲。該團隊將德語獨特的下降旋律與法語進行了比較,法語是羅曼語中最明顯的上升旋律之一,韋姆克說。法語單詞或短語的音調通常在末尾上升,而德語則在表達的開頭是高音。

該團隊使用計算機軟體分析了嬰兒配樂的頻率和音調。心理學家只記錄了由飢餓或孤獨引起的自發性哭聲,不包括音調不穩定的疼痛哭聲。他們發現,法國嬰兒哭聲的音調和強度在他們停止呼吸之前達到頂峰,而德國嬰兒的哭聲則以一聲巨響開始並逐漸消失。

這些發現表明,即使在出生的最初幾天,新生兒也在模仿他們所能表達的語言、語調和節奏。儘管嬰兒在幾個月後才具備清晰發音的能力,但新生兒確實擁有唯一的工具——呼吸活動——他們需要複製母語的這些方面。由於嬰兒在出生後僅兩到五天就發出了這些哭聲,因此作者認為學習發生在子宮中。在這種環境中,母親和在母親附近說話的人的語調和節奏模式非常明顯。

嬰兒在出生後如此之快就開始應用他們在子宮裡學到的東西的想法對韋姆克來說是有道理的:“如果從感知方面來說,你已經開始產前學習了,那麼嬰兒為什麼要等三、四、五個月才開始這種語言發展呢?”她補充說:“我們觀察到的行為只是這種學習語言的絕佳預適應的反映。”

除了作為語言發展的第一步之外,哭泣模式的細微差別可能還會導致用於診斷髮育性語言問題的工具。在相關研究中,韋姆克發現早期跡象表明患有語言障礙的幼兒在嬰兒時期有不尋常的哭泣模式。

因此,下次當新生兒發出令人討厭的“哇!哇!”時,請想想,它可能正在為有一天說“Oui! Oui!”而努力。

圖片由Istockphoto/Brosa提供

Carina Storrs is a freelance writer in New York City. The Pulitzer Center on Crisis Reporting provided travel support for this story, which originally appeared in Nature.

More by Carina Storr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