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萊姆病以難以診斷而聞名。症狀通常在被叮咬後一到兩週才會出現,並且症狀可能從類似流感到長期的神經損傷不等。而且蜱蟲似乎潛伏在美國大部分地區,準備撲向並感染路人。
確認這種疾病(由伯氏疏螺旋體細菌引起)的部分困難在於其範圍尚不清楚。之前的估計是基於蜱蟲分佈和診斷報告。但正如研究人員指出的那樣,蜱蟲種群的報告可能因縣而異,而人類萊姆病經常被低估、高估和誤診,這扭曲了我們對其流行程度的理解。
一項新的研究跳過了人類報告,直接追溯到源頭:感染病原體的肩胛硬蜱(俗稱黑腿蜱或鹿蜱)若蟲。研究人員和外勤工作人員團隊在2004年至2007年期間,在全國東半部37個州的300多個地點進行了掃蕩,在蜱蟲活動高峰期(5月至8月)拖著大塊的燈芯絨,以觀察有多少蜱蟲會跳上來。收集到的蜱蟲經過細菌檢測。結果和分佈圖於週三線上發表在《美國熱帶醫學與衛生雜誌》上。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兼新研究的合著者瑪麗亞·迪克-瓦瑟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更好地瞭解萊姆病可能流行的地區是改善預防、診斷和治療的重要因素。”最高風險地區是從緬因州南部到華盛頓特區,以及明尼蘇達州和威斯康星州。
這些發現應有助於醫生更好地評估一個人感染萊姆病的實際風險,這對於有效治療和避免誤診至關重要。迪克-瓦瑟說:“我們對數百個地點的蜱蟲種群的抽樣調查表明,除非涉及到去過該疾病常見地區的人,否則對南部大部分地區萊姆病的任何診斷都應受到嚴重懷疑。”南部地區的人們可能更容易遇到孤星蜱(美洲鈍眼蜱),它的叮咬很容易與受感染的鹿蜱叮咬混淆,因為它也可能引起類似於典型的萊姆病“靶心”的皮疹。這種情況可能導致萊姆病誤診。
研究人員指出,在萊姆病不流行的地區,實驗室檢測更可能產生假陽性結果。在美國,每年約有270萬次萊姆病檢測,假陽性結果是患者安全的一個擔憂。它們也混淆了萊姆病在全國範圍內的總體情況。迪克-瓦瑟說:“如果醫生錯誤地認為他們的病人接觸過病原體,他們可能會採取過於激進的行動,並開出不必要且可能危險的治療方法。”
新的調查沒有覆蓋該國其他地區,例如西海岸,已知另一種蜱蟲,即西部黑腿蜱(太平洋硬蜱),攜帶萊姆病。並且隨著蜱蟲隨著鹿群移動(鹿群本身受到土地利用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地圖應該更新。早期證據表明,伊利諾伊州和印第安納州以及密歇根州甚至北達科他州都有新的萊姆病中心。
對於那些居住在流行地區的人們來說,好訊息是,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說法,蜱蟲在附著後一天多才會感染人類。這使得定期蜱蟲檢查成為一種良好的預防措施。而且這不必是一項孤獨的任務。正如鄉村歌手布拉德·佩斯利指出的那樣,“我想帶你走過一片野花地,我想幫你檢查一下是否有蜱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