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這是氣候部落格圈正在爭論的焦點: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水平的上升,地球將變暖多少?爭論始於 7 月 20 日,當時 《經濟學人》報道說,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即將釋出的資料表中顯示,本世紀全球氣溫的上升幅度將不如科學家先前預測的那麼高。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說,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水平達到百萬分之 450 (ppm),地球的平均溫度將比工業化前的水平升高 2 攝氏度。他們還說,如果世界跨越這個門檻,全球的生態系統將遭受嚴重的破壞。然而,IPCC 的資料顯示,425 至 485 ppm 的水平到 2100 年只會導致 1.3 至 1.7 攝氏度的溫度升高。
這是一個很大的差異。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地球已經變暖了約 0.8 攝氏度,當時的二氧化碳計數為 280 ppm。今年 5 月,地球 首次達到 400 ppm 的水平,這是 80 萬年來的第一次,而現在的平均水平正在以每年約 2 ppm 的速度攀升。溫度比 2 攝氏度低 0.3 度或更多,可能會延遲破壞性影響。然而,變暖減弱的說法充其量是可疑的。如果說有什麼的話,那就是世界可能會比它想象的更早地達到 2 度的門檻。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經濟學人》釋出了它不知何故獲得的表格後,IPCC 的發言人和獨立專家迅速抨擊了這些資料——以及該雜誌本身。他們說,該表格是初步草案,未經審查,甚至沒有被相關的 IPCC 專家使用,根本不應該被引用。
IPCC 堅持其 450 ppm = 2 攝氏度的等式,該等式基於“氣候敏感性”資料——在大氣中二氧化碳持續增加的情況下,氣溫將上升多少。事實上,先前的 IPCC 溫度預測都得到了證實。這些預測很重要,因為避免氣溫升高超過 2 攝氏度的願望推動了許多國家的政策決策,並構成了國際氣候協議的基礎。
儘管有這些協議,全球溫室氣體水平仍在繼續上升。根據世界觀察研究所的資料,工業化國家在過去五年中實際上減少了 7%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發展中國家的排放量卻飆升。全球總產量持續增加,在 2012 年達到 創紀錄的 3160 萬公噸新高。
此外,最近的科學研究表明,兩種主要機制正在減弱,而這兩種機制往往會減緩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上升。首先,根據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資料,在過去十年中,海洋吸收了約 26%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28% 被植物吸收,剩下 46% 飄入大氣層。但來自不同機構的科學家指出,海洋吸收的速度正在減緩。原因有幾個,但部分原因是,吸收的水越多,儲存更多水就越困難。除非我們種植大量樹木,否則大氣層可能會吸收更大比例的排放物。
其次,隨著世界逐漸減少燃煤並減少尾氣排放,這些措施減少了排放到大氣中的氣溶膠(微小顆粒)的數量。我們受益於減少汙染和減少健康問題,但氣溶膠也會阻擋入射的陽光;顆粒越少,允許的太陽熱量就越多。
一些專家指出,我們已經達到了 450 ppm 的水平。從技術上講,該水平被稱為“450 ppm 當量”——所有溫室氣體(如甲烷)產生的變暖,表示為所有變暖都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估計表明,當二氧化碳水平單獨達到約 400 ppm 時,所有氣體產生的總效應約為 450 ppm 的二氧化碳當量。在 5 月短暫地達到 400 ppm 的二氧化碳水平後(每年最高點),我們現在基本上處於 450 ppm 的當量水平。
由於大氣中已經存在的二氧化碳(稱為“管道中的變暖”),很難說 2050 年或 2100 年的氣溫將上升多少。二氧化碳水平的上升與由此產生的升溫之間存在滯後,因此地球“被鎖定”在進一步的升溫——以及進一步的海平面上升等主要後果中。但是 IPCC 已經發布了對管道的良好估計:最好的情況是,到 2100 年,地球表面的平均全球溫度將比 1990 年的水平升高 1.5 攝氏度。最壞的情況是 4.5 攝氏度,而最有可能的情況是 3 攝氏度。
在 他對這些數字的評估中,在懷疑論科學部落格上撰稿的物理學家達納·努西泰利(Dana Nuccitelli)以對這些問題的深入分析而聞名——指出,只有當世界在 2020 年之前停止增加排放量,然後開始每年減少 3.5% 的排放量,1.5 攝氏度的情況才有可能實現。正如他所指出的,這種情況“涉及極其積極的溫室氣體減排”。
積極並非不可能,儘管這可能不太可能。儘管如此,世界為減少排放所做的一切都會減緩最終的溫度上升。《大眾科學》曾撰寫過許多可能的步驟,包括我的同事戴維·比埃洛(David Biello)撰寫的 簡潔的簡短列表。
我們很快就會對變暖進行更新的——且經過同行評審的——分析;IPCC 將於 9 月 23 日釋出其對二氧化碳資料和所有氣候問題的下一次重大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