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澳大利亞,一些海豚為了晚餐而“裝扮”。在海底泥沙中搜尋美味的甲殼類或頭足類動物之前,海豚用海綿保護它們敏感的口鼻。更重要的是,海豚互相傳授這種行為。這是一種在其他高智商動物身上觀察到的文化學習,例如黑猩猩,它們互相教導如何使用樹葉和樹枝製成的工具覓食蜂蜜,如何用棍子釣白蟻和螞蟻,以及如何翻滾原木尋找蠐螬。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不同地區的黑猩猩群體有不同的覓食、交流和使用工具的方法。事實證明,黑猩猩有當地的習俗。這些習俗透過單一群體內的社會學習得以儲存,有時也在群體之間共享。
我們期望從那些智力似乎最接近我們自己的動物身上看到這種複雜性,但其他被認為不太聰明的動物也在挺身而出,聲稱要在烹飪文化的餐桌上佔有一席之地。例如,烏鴉從觀察彼此進食中學到很多東西。透過觀察和模仿,日本城市中的一些烏鴉學會了如何將汽車變成開堅果器。鳥類等待人行橫道訊號燈亮起,將特別堅硬的堅果掉在人行橫道上,讓汽車將其壓碎,然後在合適的時機猛撲下去獲取它們的美味。
最新的證明其文化聰明才智的生物是條紋貓鼬,它與更常見的貓鼬屬於同一科。貓鼬是開啟貝殼的專家,它們中的大多數對它們的方法特別講究:一旦它們選擇了一種策略,它們就會堅持下去,並將其傳授給它們社會群體中更年輕的成員。換句話說,根據《當代生物學》六月號上的一項研究,條紋貓鼬透過模仿學習傳統。研究人員聲稱這是第一個實驗證據,表明野生哺乳動物會傳遞傳統。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埃克塞特大學動物學家和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科爾辛·穆勒說:“有些人認為,即使在今天,只有人類才能夠進行社會學習。但傳統和模仿並不侷限於海豚和黑猩猩等大腦較大的動物。它們可能發生在許多其他動物身上。”
穆勒與烏干達伊麗莎白女王國家公園的五個野生貓鼬群體合作。條紋貓鼬生活在 20 到 70 個成員的大型社會群體中,晚上共享一個巢穴,白天一起覓食。貓鼬幼崽與成年雄性導師形成專屬關係,學習——除其他外——如何開啟鳥蛋和犀牛甲蟲等珍貴食物的殼。
為了開啟帶殼零食,貓鼬使用兩種主要方法:(1)咬法,它們用爪子固定零食,用牙齒咬碎外殼;以及(2)砸法,它們將外殼扔向岩石或樹幹。
穆勒設計了一種改良的塑膠健達奇趣蛋,其中包含米飯和魚的混合物,可以透過貓鼬的兩種方法開啟。當他向成年貓鼬展示健達奇趣蛋時,大多數貓鼬始終如一地傾向於用兩種方法中的一種將其開啟,即使在幾個月內也保持了它們的偏好。為了測試成年貓鼬是否會將它們偏好的方法傳授給幼崽,穆勒允許幼崽觀察它們的導師處理健達奇趣蛋兩到四周。然後他等待兩到四個月,並將相同的幼崽——現在已確立為獨立的幼年貓鼬——與它們自己的蛋一起展示。
即使幼年貓鼬在過渡期間沒有接觸過健達奇趣蛋,並且從未自己開啟過蛋,它們也可靠地模仿了導師偏好的開殼方法。導師砸蛋的幼年貓鼬也砸蛋;導師用牙齒挖開貝殼的幼年貓鼬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幼年貓鼬將它們學到的偏好保留到成年——甚至 10 個月後。
穆勒的研究與早期關於非人類動物文化和傳統的研究之間存在一個重要的區別:穆勒是第一個使用實驗設計來證明野生哺乳動物互相傳授傳統的人。早期的研究使用圈養動物或觀察野生行為,而穆勒將實驗變數——健達奇趣蛋——引入野生種群,並系統地比較了該變數對不同動物群體的影響(在本例中,穆勒根據貓鼬幼崽的導師偏好的開殼方法對它們進行分組)。
一個特別令人驚訝的發現是,即使是那些既不砸也不咬健達奇趣蛋,而是完全忽略塑膠謎題的成年貓鼬,也設法傳遞了它們特定的習俗。“看到成年貓鼬忽略這些物品的幼崽也忽略了這些物品,”穆勒說。“如果它們觀察到砸,它們也會模仿砸。如果它們觀察到忽略,它們也會模仿忽略。”這一發現強調,即使對於相對小腦的貓鼬來說,社會學習也可能產生重大影響。
條紋貓鼬圖片由維基共享資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