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一直都在變好:50 歲後幸福感和幸福指數均有所提高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儘管面臨著諸如衰老、退休計劃或照顧年長的朋友和家人等重大問題,但美國人的幸福感似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無論個人是否受僱、是否有年幼的孩子在家中或是否與伴侶同住,這些變化都是一致的。

總體幸福感(以人們目前對生活的感受為特徵)在 25 歲之前急劇下降,並在 50 歲至 53 歲之間逐漸趨於平緩。到 70 歲出頭時,幸福感又回升到十幾歲時的水平。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研究人員在他們的研究中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越來越少受到壓力和憤怒的困擾。”這項研究由石溪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系的 Arthur Stone 領導,並於 5 月 17 日線上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儘管擔憂持續存在,但在中年之前並沒有增加,”他們繼續說道,“但過了 50 歲後,擔憂也會消退。”

這些資料來自蓋洛普組織 2008 年對 340,847 名 18 至 85 歲隨機抽取的成年人進行的電話調查。受訪者代表了美國人口的相當平均的切面,約 29% 的人擁有大學學位,家庭月平均收入中位數在 3,000 美元至 3,999 美元之間。在電話中,參與者被要求在 0(“您可能遇到的最糟糕的生活”)到 10(“您可能遇到的最好的生活”)的量表上對他們目前的生活狀況進行評分。然後,他們被問及是否在“昨天的大部分時間”感受到了不同的情感狀態(快樂、享受、壓力、悲傷、憤怒和擔憂)。透過詢問昨天而不是前一週、前一個月或前一年,將問題限制在相對較近的時間段內,有助於研究人員避免一些可能在過去類似研究中發揮作用的回顧性偏差。

Stone 和他的同事發現,壓力在 22 歲至 25 歲之間達到頂峰,並在 50 歲中期後急劇下降。擔憂在 20 多歲到 40 多歲的人群中保持相對穩定,然後在 50 歲中期後開始下降。憤怒在 18 歲後持續消退,悲傷則略有變化,在 40 多歲的人群中增加,然後在 50 歲中期至後期再次下降(在 70 歲中期的人群中又開始略有增加)。

積極情緒在多年來變化較小,快樂在 20 歲左右和 70 歲出頭的人群中達到頂峰,享受感也呈現相似的 S 形曲線。

儘管男性和女性的幸福感模式相似,但女性報告說總體而言悲傷、壓力和擔憂更多。

Stone 和他的團隊指出,這些發現符合“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以及老年人傾向於“比年輕人回憶起更少的負面記憶”的說法。但這些理論並不能解釋所有細微的變化以及外部因素(例如職業穩定性、家庭平衡、財務狀況和其他通常在中年後期實現的重大里程碑)的潛在作用,這些都需要更多的研究,研究人員指出。

之前的研究發現在數十個國家的人群中也發現了類似的 U 形幸福感模式,這表明中年後的上升可能更多地與基本人類生物學有關,而不是購買中年“寶馬”。

圖片由 iStockphoto/Yuri_Arcurs 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