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製藥公司和其他資助機構為證明新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進行的臨床試驗是昂貴的投資,而失敗可能意味著放棄多年的昂貴工作,並回到原點。根據一項對500多項近期藥物試驗的新研究,難怪與基金會或政府相比,該行業支援的臨床試驗取得積極成果的比例更高。該分析結果於8月2日線上發表於《內科醫學檔案》。
研究人員評估了在開放報告網站ClinicalTrials.gov上描述的546項研究的結果和發表情況,這些研究在2000年至2006年間測試了抗抑鬱藥、膽固醇藥物、抗精神病藥、質子泵抑制劑或血壓藥物。大約三分之二的試驗在研究期結束前發表了結果。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分析期間,大多數(63%)試驗主要由行業資助,在這些試驗中,85%的試驗報告了積極結果,而非營利組織或其他非聯邦機構資助的試驗為72%,政府資助的試驗為50%。
波士頓兒童醫院兒童急診醫學部的佛羅倫斯·布林喬亞(Florence Bourgeois)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她在準備好的宣告中說:“發表偏倚可能是一個促成因素。” “但是可能還有更多,包括研究設計、患者選擇、資料分析和結果報告中的偏倚。” 研究人員發現,與其他來源支援的試驗相比,行業資助的試驗往往處於後期階段,例如3期或4期,這可能解釋了積極結果的可能性增加(“因為在該藥物開發週期的後期階段,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加確定,”研究作者指出)。
研究人員在他們的論文中指出,ClinicalTrials.gov網站於1999年上線,“是為了回應人們對臨床試驗實施過程中缺乏透明度的日益增長的擔憂”。但是,這個過程對於所有人來說還不夠透明。
布林喬亞說:“雖然我們無法具體指出哪些因素促成了資助來源與積極結果報告之間的關聯,但我們的發現說明需要更多地披露研究的所有要素。”
圖片由維基共享資源/琳達·巴特利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