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本不該發生的短缺?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醫生辦公室接待員桌子上的便條非常明確:沒有疫苗可打,無論是針對H1N1豬流感還是季節性流感。便條建議,如果我想大喊大叫,我應該給我的國會議員打電話,而不是對工作人員咆哮。

有幾種解釋可以說明疫苗短缺的原因,包括需要雞蛋的傳統疫苗生產工藝;對生產效率過於樂觀的預測;在季節性流感疫苗方面,優先事項轉向H1N1;以及國內疫苗製造商的缺乏。

疫苗短缺持續存在,即使許多人正在避免接種H1N1疫苗,《大眾科學》在“觀點”專欄中預測會發生這種悖論:“針對新型流感(H1N1)毒株的疫苗太少,無法保護全體人口”,並且“有些人會抵制提供給他們的疫苗”。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懷疑和恐懼(有時甚至是完全的非理性——看看格倫·貝克和拉什·林堡等評論員所說的話)滲透到流感疫苗的工作中。上個月,紐約州在因該規則引發軒然大波後,取消了醫務人員必須接種疫苗的要求。《紐約時報》今天報道說,學校的疫苗接種率正在下降到低於預期水平,因為家長們抵制為他們的孩子接種疫苗,而兒童不僅是最易感染的人群,也是流感爆發的主要驅動人群。

提高疫苗供應量的一個簡單方法是使用佐劑,佐劑是增加疫苗有效性的成分。這使得每次注射可以使用更少的免疫刺激性抗原,從而擴大供應量[參見2009年11月刊的文章“增強疫苗效力”]。然而,儘管對佐劑進行了一些重要的資助,美國仍在本輪疫情中抵制使用佐劑,理由是迄今為止積累的安全資料不足。

華爾街日報今天指出,歐洲國家對這一立場感到困惑,因為多年來他們一直在疫苗中使用佐劑。《華爾街日報》報道援引曾在美國免疫實踐諮詢委員會任職的疫苗專家大衛·費德森的話說,美國“非常非常保守,遠遠超出了我認為合理的程度”。“在溫和的大流行中,也許沒有什麼區別。在嚴重的大流行中,也許會產生影響。”此外,1976年豬流感疫苗接種運動的記憶,以及因免疫後患上罕見神經系統疾病(格林-巴利綜合徵)的人們的家屬提起的訴訟,導致衛生官員堅持使用經過檢驗的疫苗生產方法,而沒有使用奇異的新增劑。

週一,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凱瑟琳·西貝利厄斯宣佈美國已收到1650萬劑H1N1疫苗(此前,官員預測到10月中旬將有4500萬劑)。她勸告大家要有耐心,並表示最終會有足夠的疫苗提供給所有需要的人——憤世嫉俗者可能會將其解讀為,當沒有人需要疫苗時,疫苗就足夠了。

儘管H1N1迄今已在美國奪去約1000人的生命,但值得慶幸的是,該病毒遠沒有過去的流行病那麼致命,因為人類的免疫系統已經透過接觸其祖先(包括1918年的流感病毒)得到了激發。就流行病而言,這次疫情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正如流感專家會告訴你的那樣,在某個地方,在某個時候,會有一種病毒出現,人類的名字就在上面。

來自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H1N1病毒假彩色影像

 

Philip Yam is the managing editor of ScientificAmerican.com, responsible for the overall news content online. He began working at the magazine in 1989, first as a copyeditor and then as a features editor specializing in physics.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Pathological Protein: Mad Cow, Chronic Wasting and Other Prion Diseases.

More by Philip Ya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