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改變大腦的壓力反應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城市可能是充滿壓力的場所,與我們史前祖先進化的稀疏人口景觀相去甚遠。所有這些噪音、交通、汙染和擁擠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有著有據可查的影響。

居住在城市的人更有可能患有情緒或焦慮症(分別為 21% 和 39%),並且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是後者的兩倍。目前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預計到 2050 年,城市居民將達到 70% 左右,因此,弄清楚如何遏制城市生活對心理健康的損害可能成為一個主要的公共政策問題。麥吉爾大學道格拉斯精神健康大學研究所的 Jens Pruessner 稱之為“令人擔憂的原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是,城市和農村差異的生物學基礎尚不清楚。新的研究表明,在城市環境中生活和/或成長會影響大腦中處理壓力反應的特定區域。

研究人員透過 fMRI 機器觀察了 32 名健康的德國成年人的大腦,志願者們接受了社會壓力測試。在測試期間,受試者必須在時間壓力下回答棘手的數學問題(成功率徘徊在 25% 到 40% 左右),同時還要獲得負面的口頭回應。

Pruessner 和他的同事發現,城市居民的大腦中有兩個區域看起來明顯不同。目前的城市居民的杏仁核啟用程度更高,這與對威脅的反應有關。而那些在生命最初 15 年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其前扣帶回前部的皮層發生了變化,該區域負責調節杏仁核和其他壓力調節。對於這項研究,城市的定義是人口超過 10 萬的城市,城鎮的定義是人口超過 1 萬的地區(與人口較少的農村地區形成對比)。

隨後的兩項類似實驗得出了相似的結果,為最初的發現提供了支援。一篇概述所有新研究的論文發表在 6 月 23 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該研究本身僅顯示了城市生活與壓力處理轉變之間的相關性,而不是城市本身是疾病的根源。但是,正如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的那樣,杏仁核“與焦慮症、抑鬱症以及城市中增加的其他行為(如暴力)密切相關”,而前扣帶回前部的皮層“與處理慢性社會壓力源(如社會挫敗)有關”。該團隊還發現,在城市出生和長大的受試者,這兩個區域之間的連線較弱,加州理工學院的 Daniel Kennedy 和 Ralph Adolphs 在一篇關於這項新研究的文章中指出,這種情況“以前與精神疾病的遺傳風險有關”,該文章發表在同一期《自然》雜誌上。

儘管城市居民的大腦顯示出差異,但他們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水平與農村同齡人相當。Kennedy 和 Adolphs 還指出,城市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一個自我選擇的人群。他們在文章中寫道:“個人對城市生活的偏好和應對能力差異很大:有些人可以在紐約市茁壯成長;另一些人則很樂意用它來換取荒島。” 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可能是“人們對日常生活的感知控制程度”。

但正如研究人員指出的那樣,即使是研究中那些看似容易感到壓力的城市居民“在相對安全和繁榮的德國長大”,而其他數十億人生活在不那麼富裕、差距更大的環境中,這可能導致大腦發生更劇烈的變化。

全球向城市環境遷移的趨勢沒有任何減弱的跡象,因此,保持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很可能成為未來的重點。Kennedy 和 Adolphs 建議未來的工作重點是研究如何透過更好的建築和城市規劃來“軟化”城市景觀。

但是,在設計和建造更利於心理健康的城市之前,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確定大腦中這些變化背後的機制。先前的研究表明,城市環境的影響可能早在子宮內就開始了,透過承受壓力的母親傳遞。Pruessner 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確定這背後的生物學原理是糾正這一趨勢的第一步。” 這種新知識應該“為社會科學、神經科學和公共政策的結合指出一條新途徑,以應對城市化帶來的重大健康挑戰”。

圖片由 iStockphoto/Razvan 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