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用心理學來縮小份量(以及控制肥胖流行病)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進食似乎主要是一個簡單、原始的行為。我們感到飢餓;我們吃東西;我們飽了。但令人驚訝的新研究表明,我們的習慣、之前的經歷以及我們遵守社會規範的願望,不僅有助於決定我們吃多少,還決定我們之後感覺有多飽。這些發現於 9 月 24 日在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舉行的肥胖學會年度科學會議上公佈。

正如關於份量和餐盤大小的研究表明,我們傾向於吃完我們面前的東西,並盛足夠多的食物來填滿我們的盤子。但布里斯托大學的傑夫·布倫斯特倫認為,要有效解決肥胖問題,我們需要更深入地思考進食心理學。

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往往會根據我們感知到的進食量多少以及進食內容,產生不同的飽腹感。例如,一項研究發現,如果你給研究物件提供水果含量相同但告訴一些人水果更多而另一些人水果更少的思慕雪,那些認為自己攝入更多的人在幾個小時後會繼續報告感覺更飽。如果你給人們提供相同的食物,但對一些人稱之為“正餐”而對另一些人稱之為“零食”,或者對一些人標為“高卡路里”而對另一些人標為“低卡路里”,也會出現類似的效果。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些外部影響都會影響布倫斯特倫所稱的“預期飽腹感”,即我們預期某種食物會讓我們感到多飽。而這正是先前經驗發揮重要作用的地方。“我們如何決定在盤子裡放多少卡路里?”布倫斯特倫問道。“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他指出,“但記憶和份量大小密切相關。”例如,他建議想想吃 100 卡路里的巧克力和 100 卡路里的烤土豆後,你可能會感到多飽。儘管它們在技術上具有相同的能量含量,但我們很可能會預期從每種食物中獲得不同的飽腹感。

為了更好地理解人們如何做出這些通常是無意識的判斷,他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項實驗,要求受試者檢視兩個並排的食物圖片,它們放在相同的盤子裡。左邊的食物份量(例如披薩片)保持不變,而右邊的食物(例如咖哩雞肉)慢慢增加,直到參與者說他們預期吃完任何一個盤子後都會感到大致相同的飽腹感。研究人員發現,盤子裡食物的簡單體積對於決定預期飽腹感很重要。但體積並不能說明全部情況。另一個因素,尤其是對兒童而言,但也對成年人而言,是熟悉度。“我們期望新食物帶來的飽腹感相對較少,直到經驗告訴我們情況並非如此,”布倫斯特倫解釋說。

他認為,我們過去的數萬次用餐都“教會”我們如何在用餐時進行預期,包括份量大小以及我們之後會感到多飽。因此,如果我們能夠重新學習在用餐時盛較小的份量,並選擇營養豐富的食物,從而讓我們在之後感到滿足,我們或許就能夠重新程式設計我們自動的進食行為。

哈佛商學院的傑森·里斯指出,改善食物份量選擇的另一種方法是利用我們根深蒂固的社會順應願望。“我們對社會規範非常敏感,”他說,並舉例說,當人們知道大多數其他人都在做某事時,無論是成為器官捐贈者還是在入住期間重複使用酒店毛巾,他們也更有可能參與這種行為。

在連鎖餐廳的簡單一遊通常會發現大多數其他食客都在狼吞虎嚥地吃著比健康飲食建議的份量大得多且卡路里含量過高的食物。但很少有人明確要求較小的份量。里斯和他的同事在一家名為熊貓快餐的連鎖亞洲快餐店完成了研究,結果表明,顧客通常會接受減少高卡路里配菜(如米飯)份量的提議,從而在他們的用餐中減少 200 多卡路里的熱量(有些人這樣做還能獲得少量折扣)。在讓顧客吃低卡路里午餐方面,該提議比選單卡路里標籤更成功。

這種縮減份量選擇,仿照麥當勞臭名昭著的“超大份”套餐促銷時代,尚未在實驗領域之外流行起來。但里斯希望,將這些更合適比例的份量稱為“合適份量”——或類似的效果——最終將“成為餐廳的標準說法的一部分”,這樣“你就不會覺得自己是個怪人”,必須要求較小的份量。他指出,這需要大量的工作和調整,但“將預設值更改為較小的份量”可能會在我們在外出就餐時最終攝入多少食物方面產生巨大影響,這也可能轉化為在家中更健康的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