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安慰劑:醫生是否在濫用安慰劑效應?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如果除了給您藥丸外,您的醫生還解釋一些潛在的好處,您會感覺更好嗎?

根據過去幾十年安慰劑效應研究的結果,這很可能。但是,由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疼痛管理和研究所的達米安·芬尼斯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希望更仔細地研究這種方法如何影響患者——以及可能利用它的醫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繼續有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研究人員在2月18日線上發表於《柳葉刀》雜誌的綜述文章中解釋說:“安慰劑效應是一種真正的心理生物學事件,可歸因於整體治療環境。”換句話說,這種效應是真實存在的,但很大程度上不僅取決於可能存在的治療方法,甚至更多地取決於施用治療的環境。

已經確定了幾種型別的安慰劑效應——從心理層面(條件反射和期望)到神經生物學層面(阿片類物質釋放和大腦代謝活動的變化)。但是,很少有研究精確地描繪出安慰劑或治療給藥的臨床背景如何改變其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了“反安慰劑”效應,即患者被告知他們的治療可能會增加不適感。其他研究表明,接受針灸,無論是真實的、偽造的(使用伸縮針)還是不正確的,都能比傳統治療更好地緩解背痛。但研究人員承認,倫理的坡度是滑的,如果沒有充分的欺騙或對需要治療的人隱瞞真正的治療,往往會使進一步的研究變得困難。

在給兩組人都用藥的試驗中,研究人員可以研究治療給藥方式中的安慰劑效應。一些研究表明,如果藥物是由醫務人員注射的,患者的反應比透過計算機程式控制的注射在未宣佈的時間給予藥物的反應更好。作者指出,“隱藏給藥消除了治療的社會心理背景”,降低了患者對緩解的期望。這絕不是細微的差別:例如,在2001年發表的一項術後疼痛研究中,透過隨機計算機程式控制注射止痛藥的患者,比由人給他們注射的患者需要多50%的劑量。

但綜述作者認為,臨床試驗並沒有控制安慰劑效應的許多這些方面,而且很少有研究包含非治療組或經歷不同臨床處理的組,以便與標準治療組和安慰劑組進行比較。

他們報告說,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關於安慰劑效應力量的所有資料現在已被廣泛認可,一些醫生可能會透過在未完全披露的情況下使用安慰劑效應來治療患者,從而模糊倫理界限。芬尼斯和他的同事指出,“有意識地嘗試識別和利用臨床接觸的特徵來增強安慰劑效應,代表了應用對安慰劑機制的理解以改善臨床結果的合乎道德的手段。”但是,這種治療工具在什麼時候會變得具有欺騙性呢?

他們寫道,儘管醫生可能不會給病人開安慰劑藥丸讓他們帶回家,但“臨床醫生經常開出各種活性治療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促進安慰劑反應”。他們指出,更好的披露可能是解決方案,但如果患者在完全知情安慰劑的惰性以及其可能的好處的情況下接受安慰劑,它還會像以前一樣有效嗎?研究人員建議進行更多的臨床研究。 

圖片由維基共享資源/Ragesoss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