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僅僅認為你正在接受治療就足以讓你感覺好轉,這種現象被稱為安慰劑效應。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結果,其程度因人而異。一項新的腦成像研究表明,人體自身的天然止痛藥——內啡肽,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之前的研究已經表明,透過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安慰劑效應與大腦活動的一般變化有關,科學家們推測大腦的阿片系統參與其中。這一次,透過在新工作中利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腦部掃描,研究人員能夠專注於特定型別的大腦受體,並追蹤其對安慰劑的反應。密歇根大學的喬恩-卡爾·祖比埃塔和他的同事使用的PET掃描測量了μ-阿片受體的活動,μ-阿片受體是人體天然止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將疼痛訊號從一個神經細胞傳遞到下一個神經細胞。該團隊要求14名健康的男性志願者接受將鹽水注射到下巴的輕微疼痛但無害的程式。在20分鐘的程式中,志願者每15秒記錄一次疼痛強度,然後在事後總結他們的經歷。在一項隨機試驗中,一些受試者接受了止痛藥物,而另一些受試者則被告知他們正在接受藥物治療,但實際上沒有接受任何藥物。
根據今天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上的一份報告,所有被告知期望藥物但實際上只得到了安慰劑的參與者,其內啡肽系統的活動都顯示出增加。涉及了四個大腦區域,特定區域的活動也與受試者自己對所感受到的疼痛的描述有關。例如,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的活動與志願者期望藥物緩解疼痛的有效程度相關。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些結果是內啡肽可以幫助解釋安慰劑效應的首個直接證據。祖比埃塔說:“這嚴重打擊了安慰劑效應純粹是一種心理現象而非生理現象的觀點。” “我們能夠看到,內啡肽系統在大腦的疼痛相關區域被啟用,並且當某人被告知他們正在接受藥物以減輕疼痛時,這種活動會增加。” 然而,這些結果可能不適用於所有群體,還需要進一步調查以確定基於年齡、性別和疾病等混雜因素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