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數量激增:已知系外行星數量猛增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們真的處在新世界的發現時代。” 這是德國海德堡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和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莉薩·卡爾特內格在9月12日的新聞釋出會上說的,歐洲研究人員在會上宣佈發現了大約50顆新發現的行星

現在,線上系外行星百科全書中已編目了685顆系外行星,或繞遙遠恆星執行的世界 而且目錄正以不斷增長的速度擴大。在上週在懷俄明州舉行的行星會議上,卡爾特內格和她的同事公佈了他們的新發現,已知行星的數量增加了10%以上。

下面的圖表按發現年份細分了685顆已知行星。該圖表是累積的;它顯示了截至幷包括任何給定年份的已知行星數量。圖表的斜率顯示了發現速度的加快程度:2009年發現了82顆行星。去年這個數字是110。僅在2011年的前三個季度,就發現了163顆已知行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Microsoft Excel計算的趨勢線(下圖中的紅線)表明,增長並非完全呈指數級,但已接近指數級。

許多因素可以幫助解釋該領域的起飛。一是技術創新——諸如NASA開普勒太空飛船和位於智利歐洲南方天文臺望遠鏡上的HARPS攝譜儀等儀器,為天文學家觀測系外行星帶來了顯著的改進。二是人力——系外行星研究現在是一個熱門領域,吸引了大量年輕研究人員。第三是簡單的滾雪球效應——早期的系外行星發現證明了探測遙遠世界是可能的,並促使其他研究人員加入進來。

一些眼尖的讀者可能會注意到,圖表的起始年份可以追溯到1989年,而系外行星界通常將1995年發現的飛馬座51b稱為第一顆系外行星。這種差異來自於如何定義行星:繞脈衝星執行的行星大小的天體是行星嗎?質量大約是木星十幾倍的巨大世界是行星還是棕矮星?該目錄的指南相當具有包容性,正如其館長在此處解釋的那樣,這意味著《系外行星百科全書》中的某些天體將不符合每位研究人員對行星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