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雖然可能不像鬧鐘那樣刺耳,但貓的“乞求式咕嚕聲”仍然可以將它的主人從睡夢中喚醒。而且,當聲音足夠煩人時,實際上可能會迫使他們起床去裝滿食物碗。
這種特殊的喵叫混合——將她貓咪的高頻自然哭聲嵌入到更令人愉悅的低頻咕嚕聲中——經常喚醒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今天發表在Current Biology上關於該聲音的論文的主要作者Karen McComb。
McComb在一份宣告中說:“與明顯的喵叫相比,乞求式咕嚕聲可能更容易被人接受,明顯的喵叫很可能會讓貓咪被趕出臥室。”
為了瞭解貓是如何透過聲音操縱主人(包括她自己)的,McComb和她的團隊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他們首先記錄了10只貓的咕嚕聲;一些是在貓積極乞求食物時錄製的,另一些是在非乞求環境中錄製的。然後,五十個人以相同的音量聽了這些聲音。人們認為乞求的咕嚕聲比正常的咕嚕聲更緊急,也更不悅耳。當研究人員播放重新合成的咕嚕聲,排除飢餓的哭聲,保持其他一切不變時,志願者們感覺咕嚕聲的緊迫性大大降低。
McComb認為,貓可能正在利用人類對嬰兒哭聲的自然養育反應。之前的研究表明,貓嵌入的哭聲具有相似的頻率。
俄亥俄州立大學獸醫學院教授C. A. Tony Buffington(未參與這項研究)說:“像嬰兒一樣,家貓‘完全依賴我們生存’。任何時候動物處於這種情況,它們都會仔細觀察它們的照顧者對它們發出的任何訊號的任何反應。無論什麼方法有效,它們都會去做——無論是改變咕嚕聲,還是在它們主人的腳之間做8字形運動。”
Buffington認為,在他的獸醫醫院應用這些發現來解讀貓正在經歷什麼以及它需要什麼,具有潛力。Buffington說:“這是每個人可能都觀察到但沒有人注意到的事情。現在,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看待它。”
照片來源:Andres Rueda,來自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