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戀童癖——威脅有多大?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網際網路安全技術工作組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網路和其他地方的兒童性剝削令人擔憂,但線上社交網路,如FacebookMySpace,並非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因為大多數報告的案例都早於它們的存在。

其他調查結果包括:除非兒童是自願參與者,並且由於不良的家庭環境、藥物濫用或其他問題而已經處於危險之中,否則他們不太可能在網上受到成年人的勾引。而且,儘管有一些備受矚目的案例(例如,據路透社報道,MySpace在2006年被一名14歲女孩起訴,她說她被一名19歲男子性侵犯,而她在該網站上認識了這名男子),“欺凌和騷擾,最常見的是來自同齡人,是未成年人面臨的最頻繁的威脅”,無論是在網上還是線下。

該工作組是一年前由多州社交網路工作組成立的,該工作組是美國50個聯邦州檢察長的聯合努力,由哈佛大學伯克曼網際網路與社會中心領導。

華盛頓特區遊說團體民主與技術中心(CDT)也認可了這些調查結果,該中心致力於推動旨在防止技術侵犯個人隱私權的公共政策,並且是工作組的一部分。CDT總裁兼執行長萊斯利·哈里斯在一份宣告中承認,工作組的調查結果與公眾認知和“媒體炒作”相悖,後者認為性侵犯在社交網路上是一個“猖獗的問題”。

但並非所有工作組成員都贊同。康涅狄格州檢察長理查德·布盧門撒爾呼籲成立該工作組,他告訴《紐約時報》,他不同意該報告的調查結果,稱其“淡化了掠奪者的威脅”,依賴過時的研究,並且未能提供改進社交網路安全性的具體計劃。

研究人員和執法部門在這個棘手的問題上也存在分歧,這個問題涉及兒童安全以及網路使用者的隱私。ScientificAmerican.com 網站8月份報道,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和英國兒童性剝削和線上保護中心(CEOP)的執法官員正在開發軟體,該軟體跟蹤網路不斷發展的兒童色情詞彙以及掠奪者的聊天策略,以幫助執法機構在最隱秘的罪犯作案之前抓住他們。蘭卡斯特大學為期三年的伊希斯專案使用語言分析來密切關注這些精通網際網路的戀童癖者。

然而,倫敦大學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家安東尼·芬克爾斯坦因曾編寫軟體幫助機構共享有關兒童福利案件的資料,他說沒有足夠的研究表明網際網路促成的戀童癖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他指出新罕布什爾大學兒童侵害犯罪研究中心去年對針對兒童的線上犯罪進行的一項研究估計,欺騙僅發生在這些案件的5%中

工作組還評估了年齡驗證和身份驗證、過濾和審計、文字分析以及生物識別技術,一些人認為這些技術可能有助於加強社交網路的安全性。最終,工作組發現許多技術具有潛力,但幾乎所有技術的工作方式都可能被某些人視為侵犯隱私。(例如,如果社交網站要求其成員提交數字指紋,則該網站將不得不儲存該生物識別資料,使其成為駭客的目標。)然而,對這項技術的拒絕並不令人意外。工作組由29個組織組成——包括美國線上、Facebook、谷歌、MySpace和雅虎!——其中許多組織將不得不投資於這項技術,如果工作組認為有必要的話。

圖片來源:© iStockphoto.com;RichVintag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