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艾滋病毒株起源於大猩猩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一份新的報告,黑猩猩並不是唯一能夠攜帶並將艾滋病毒引入人類群體的動物。一位最近從喀麥隆抵達巴黎的 62 歲婦女,被認為是第一個攜帶源自大猩猩的艾滋病毒株的人。

這名婦女很可能從另一個人那裡感染了病毒,因為她聲稱沒有接觸過大猩猩或野生動物的肉。這表明她不是個例。事實上,作者在《自然醫學》中指出,該病毒“可能在喀麥隆或其他地方不知不覺地傳播”。 [《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曼徹斯特大學的共同研究員大衛·羅伯遜告訴BBC新聞:“這表明艾滋病毒的演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病毒從物種到物種,從靈長類動物到靈長類動物跳躍,這也包括我們。”

專家認為沒有必要驚慌。雖然這種獨特的毒株可能難以透過傳統測試檢測到,但研究人員認為它仍然應該對當前強大的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方案敏感,這些方案可以控制病毒的複製。(請參閱我們最近關於為什麼這些藥物不能完全根除艾滋病毒的專題報道。)

新的艾滋病毒株被稱為 RBF 168,或者更簡單地稱為艾滋病毒的“P”變體,根據《自然醫學》論文,它可能與最近在野生大猩猩中發現的一種病毒有關。它加入了之前確定的三種源自黑猩猩的艾滋病毒變體:M、N 和 O。(M 變體佔全球感染的大部分。)作者觀察到 P 的複製速度比任何其他毒株都快,這可能意味著該病毒已經適應了人類細胞。

然而,鑑於艾滋病毒的變異數量,在 1984 年共同發現艾滋病毒的羅伯特·C·加洛告訴CNN,再多一個變異不太可能產生影響。“即使新變體被證明是致命的,”他說,“它也不太可能增加艾滋病感染。”

大猩猩家庭照片來自guenterguni via iStockphot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