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科學》辦公室發現的有趣書籍,第一部分:謀殺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因果關係的文化史:科學、謀殺小說和思想體系》 作者:斯蒂芬·科恩 來自谷歌圖書:這部開創性的著作首次追溯了自 1830 年以來,在歐洲和美國的文化歷史程序中,我們對人類行為原因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根本性變化。斯蒂芬·科恩以一百多部小說(包括《罪與罰》、《美國的悲劇》、《審判》和《洛麗塔》)生動記錄的謀殺行為為重點,在《因果關係的文化史》的每一章中,都考察了謀殺的特定因果因素或動機——血統、童年、語言、性、情感、思想、社會和意識形態。 嗯,所以為什麼這是一本科學書?哦,來了... 除了借鑑特定小說外,每一章還考慮了與每個因果因素或動機最相關的科學(遺傳學、內分泌學、生理學、神經科學)和思想體系(精神分析、語言學、社會學、法醫精神病學和存在主義哲學)。 我很難相信沒有其他書追溯了“我們對人類行為原因的理解”的變化。我很確定這正是史蒂芬·平克的《白板》(另一本我沒讀過的書)的主題。我認為這裡的關鍵概念是書名中提到的“文化史”,如果我的記憶和維基百科沒有出錯,這更多是關於我們對人類行為——先天與後天、自私與利他——的觀念如何在藝術中展現出來:“嗯,我應該殺死國王嗎,霍雷肖,還是什麼?我不知道……約翰·高爾特會怎麼做?”(我們的常駐量子詩人一定有更好的例子。) 進一步瀏覽後,我的預測得到證實:其他人在特定領域探討過關於因果關係的變化的想法,但沒有人像斯蒂芬·科恩在這本引人入勝且論證清晰的書中那樣,處理過關於這個概念的廣泛文化史。 聽起來很有希望。真正的喬納·萊勒風格,嘿,你知道嗎,藝術就是科學之類的東西。然後我退後一句,呻吟道:本書的結尾考慮了量子理論的革命性影響,儘管量子理論對小說家的影響微乎其微,但它粉碎了自 17 世紀以來一直主導西方思想的因果理解模式。 我希望量子理論不會影響普通小說家,因為像量子隱形傳態這樣的概念適用於粒子,而不是人類。 管他呢。我還是會讀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