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如果您一直在關注古人類學關於霍位元人的傳奇故事,您就會知道,自從這些小骨頭在2004年被揭露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不休。如果您不知道我在說什麼,這裡有一個簡短的回顧:一個由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在印度尼西亞弗洛勒斯島的一個洞穴遺址中發現了一個成年人的大部分骨骼,這個人身高僅一米多一點,大腦大小與黑猩猩相當。根據對該標本和其他更零碎的遺骸的分析,該團隊得出結論,這些骨骼屬於一個以前未知的古人類物種,弗洛勒斯人,他們生活在距今僅12000年前。他們認為,這種原始人類的矮小身材可能是為了適應其島嶼家園上有限的資源而進化出來的——這種現象在其他島嶼哺乳動物中也有記錄。然而,懷疑論者一直以來都表示,這些遺骸根本不是一個新的原始人類物種的遺骸,而是一個患有遺傳性生長缺陷的現代人。
現在,另一個由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彼得·J·奧本多夫領導的研究小組提出,霍位元人是患有環境疾病而非遺傳疾病的現代人,這種環境疾病被稱為粘液性地方性克汀病。他們的報告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上。該團隊認為,被稱為LB1的幾乎完整的骨骼表現出許多與克汀病相關的獨特特徵,包括垂體窩擴大和原始的腕部形態。他們進一步指出,導致這種形式的克汀病的環境因素——即碘和硒缺乏症,以及食用產生氰化物的食物,如木薯——可能存在於弗洛勒斯島上。
這個故事在美國似乎沒有受到太多媒體報道,但在海外卻得到了相當多的關注。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的彼得·布朗領導了最初對弗洛勒斯小矮人的描述,他在包括BBC在內的多家出版物中被引用,他說
“這篇論文的結論沒有事實依據,”他說。“作者沒有檢查原始化石,對原始人類化石几乎沒有或根本沒有經驗,並且依賴於他人獲得的資料。”
我讀到的新聞報道沒有包含來自外部評論員的太多細節。所以我決定詢問一些沒有參與這項特定研究的霍位元人專家,他們對這項新工作有何看法。可以肯定地說,他們的回應非常具有批判性。
首先,我給史密森尼學會的馬特·託切裡發了電子郵件,他去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LB1的腕骨。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他的發現是迄今為止最強有力的證據之一,證明霍位元人是一個不同於我們自身的物種。他對作者關於霍位元人腕部——特別是大多角骨——支援克汀病主張的斷言是這樣說的
“在我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我們提供了描述性的、
發育的和定量的細節,證明
病理紊亂不會將人類的腕部(正常的或
病理的)變成黑猩猩或大猩猩的腕部。我們還
提供了比較證據,證明早期
原始人類(包括LB1)保留了從
泛-人屬最後共同祖先那裡繼承來的腕部形態,而尼安德特人和現代
人類則共享了很可能從
他們的最後共同祖先那裡繼承來的衍生腕部形態。關於LB1有一個
二分大多角骨的推測被我們
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圖中證偽。二分的人類大多角骨會有一半
的所有大多角骨關節面缺失,而
舟骨和頭狀骨會顯示缺失
一半的關節區域;但它們沒有,所有三塊骨頭都與
另一塊骨頭完全連線(就像在非洲猿中一樣)。此外,克汀病
骨骼有時可能會顯示出二分舟骨,正如新論文
所聲稱的那樣(這是因為舟骨結節的骨化方式)
但LB1沒有二分舟骨,並且在其他方面是正常的
(頭狀骨和大多角骨也是正常的),但對於非洲猿來說是正常的
或原始人類。
大約6000萬年的靈長類動物進化為世界提供了
大量證據,表明現代
人類和尼安德特人的腕部是我們共同的
進化歷史中最近才獲得的。此外,證據表明這
種獲得發生在霍位元人從我們的原始人類家族
樹中分離出來之後。關於霍位元人病理學的新假設每週都會出現,並且
它們將像之後一樣迅速消失。腕部的
系統發育證據並不那麼容易
解釋。”
然後我詢問了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古神經學家迪安·福爾克,她研究了LB1的大腦(透過大腦在顱腔內留下的印模鑄型揭示),她對垂體增大的說法有何看法。奧本多夫等人根據福爾克的一篇論文中發表的照片估計,容納垂體的腔體——即所謂的垂體窩——異常大,這是病理的跡象。福爾克發給了我以下準備好的宣告
“奧本多夫等人的論文促使我們再次
深入研究LB1在蝶鞍區域的CT資料,垂體
就位於那裡。實際上,我們之前在檢查LB1的顱骨
氣化時就做過這件事。早些時候,我們確定我們無法測量
垂體窩的精確尺寸,因為垂體窩的前後
邊界受損。現在我們重新檢查了CT影像,我們可以告訴
您,垂體窩的長度絕對不可能
是12.9毫米。我們使用的12.9毫米的測量值遠遠超出了
垂體窩現有的受損邊界。我們認為,垂體窩的最大長度
可能是9毫米——我們強調這只是一個最大
估計值。我們還測量了LB1內顱模的3D-CT重建,
作者只檢查了3D標本的已發表的2D影像,
這是一個放射學上的禁忌。與垂體窩的3D-CT骨骼測量一樣
,垂體窩的3D-CT內顱模測量值遠小於
12.9毫米。”
她補充說,她和她的同事“在影像中沒有看到任何跡象表明垂體或垂體窩的相對大小有任何異常。”
哥倫比亞大學的拉爾夫·霍洛威是另一位研究原始人類化石大腦的專家,他也研究過LB1的內顱模,他是這樣說的
“……我的內顱模上的垂體窩在我看來很小,我測量的尺寸不超過約6毫米,無論是[前後方向]還是寬度,所以我無法理解他們從哪裡獲得資料來提出這樣的主張。當然,我的內顱模上的這個區域儲存得不是最好,但即便如此,我也看不出垂體窩有可能擴大。事實上,正如我在2006年AAPA會議上的演講中提到的,我認為垂體的微小可能預示著某種病理!”
這就是目前的情況。目前為止,沒有人支援克汀病理論。我已經發出了幾個額外的評論請求,如果我收到任何額外的回覆,我將在此處釋出。
更新於03/06/08 下午6:00:堪薩斯大學的古人類學家大衛·弗雷爾是LB1是異常現代人類的觀點的支持者,他說他認為拉龍綜合徵比克汀病更符合霍位元人的特徵。(一個以色列團隊去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假設拉龍綜合徵可以解釋霍位元人的特徵。)但他指出,還有其他理由認為LB1不代表一個新的物種。弗雷爾還指出,他認為經常被重複的說法,即已知有12個個體來自霍位元人遺址是具有誤導性的,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用零碎的骨骼或牙齒來代表的,這些骨骼或牙齒並沒有揭示太多關於身體大小和大腦大小的資訊。LB1是唯一已知大腦大小的霍位元人。
--
由 katewong 編輯於 03/06/2008 下午1:19
--
由 katewong 編輯於 03/06/2008 下午1:21
--
由 katewong 編輯於 03/06/2008 下午3:02
--
由 katewong 編輯於 03/06/2008 下午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