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玉米價格低迷表明,乙醇生產並未導致糧食短缺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以玉米為基礎的乙醇產量持續上升;今年美國農民種植了 8700 萬英畝的玉米——比美國農業部 (USDA) 最初在 3 月份估計的多出 200 萬英畝。這一訊息壓低了玉米市場價格,讓農民對乙醇生產導致玉米短缺,進而抬高美國食品價格的理論表示懷疑。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和乙醇生產國,在 2006 年超過巴西成為後者。自 2002 年美國乙醇產量開始迅速增加以來,食品價格上漲的速度翻了一番(2002 年至 2009 年,一個四口之家每週的食品支出增加了 46 美元,而在之前的七年裡,同一家庭每週的食品支出增加了 23 美元)。食品成本和乙醇產量的同時增加讓許多人擔心可能出現糧食短缺。然而,目前的市場價格破壞了乙醇生產與糧食短缺之間的相關性。

儘管如此,關於以玉米為基礎的乙醇生產的實用性和可取性仍然存在許多挑戰。為了種植更多玉米而增加化肥的使用可能會提高地下水的汙染水平。沒有足夠的機械來收穫所有可用的玉米生物質,而不僅僅是玉米粒。美國環境保護署 (EPA)估計,乙醇比《能源獨立與安全法》要求的能源需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0% 相比,仍然少了 4%。

農民收穫玉米的圖片,由creischl透過 iStockphoto 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