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Facebook 再次因其忠實使用者對其個人資訊的使用方式而面臨強烈的抱怨聲。本週早些時候,2 月 4 日該網站服務條款變更的訊息傳出,這要歸功於 The Consumerist,消費者聯盟的部落格。據 The Consumerist 稱,這一變更意味著 Facebook 現在可以使用您上傳的資訊,“以他們認為合適的任何方式,永遠,無論您之後做什麼。”(這是 Facebook 服務條款 的連結。)
面對公關危機,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澄清了公司的立場,寫道:“我們的理念是,人們擁有自己的資訊,並控制與誰分享這些資訊。”
The New York Times 報道稱,Facebook 使用者對服務條款中一項條款的刪除提出異議,該條款規定使用者可以隨時刪除其內容,屆時許可將到期,並添加了新的語言,規定 Facebook 將在帳戶終止後保留使用者的內容和許可。然而,扎克伯格表示,語言的更改是出於務實的原因:即使 Facebook 使用者停用帳戶,與他或她的朋友共享的任何訊息和其他資訊(例如電子郵件地址或電話號碼)仍然在該朋友的收件箱或牆上。
扎克伯格將這個問題歸咎於技術不足。扎克伯格寫道:“目前還沒有任何系統能夠讓我與您分享我的電子郵件地址,然後同時讓我控制您與誰分享,並讓您控制您與哪些服務分享。”
這不是 Facebook 第一次因 隱私 而陷入公關危機:2007 年,當該網站推出 Beacon 時,它發現自己也處於類似的情況,Beacon 是該網站上的軟體,用於跟蹤會員訪問與 Facebook 合作的網站(包括百視達和 eBay)時的活動。在早期版本的軟體中,您的電影觀看或購買習慣可能會發送到您的 Facebook 頁面——未經您的明確許可——供您的所有朋友網路檢視。超過 50,000 名 Facebook 使用者簽署了一份請願書,抗議這項新計劃,這促使該網站在傳遞有關使用者在合作伙伴網站上的活動更新之前通知使用者,並允許使用者在他們希望時取消這些更新。
圖片 ©iStockphoto.com/Stepan Pop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