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科學家:Klaus Zuberbuhler,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心理學教授,烏干達布東戈保護區野外站科學主任,象牙海岸塔伊猴子專案聯合主任,以及愛丁堡動物園“與人類進化相關的活連結研究中心”副主任。
觀點:研究人類智慧進化的科學家經常從我們最親近的猿類親戚那裡尋找啟示。“透過比較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與現代人類,我們可以推斷出行為、動機和認知特徵,這些特徵是祖先的,或與猿類共享的,以及在過去500萬到600萬年間進化而來的衍生特徵或人類獨有的特徵,”Zuberbuhler 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理想情況下,研究人員希望瞭解基因變異對同一物種內和密切相關物種之間健康、正常發育個體的行為、動機和認知有何影響。 Zuberbuhler 說,導致異常狀況的基因缺陷“通常對理解基因如何影響正常個體的變異幾乎沒有幫助”。
問題:理想情況下,為了實驗性地研究與智力相關的眾多基因因素中的每一個,需要有代表這些基因無數組合的個體來觀察結果——而且,實際上,每種組合都需要多個個體用於實驗。科學家們可能不僅希望看到這些組合在一個物種中會發生什麼,還希望比較密切相關物種(如人類、倭黑猩猩和黑猩猩)之間的結果。除了尋找或繁殖此類組合所涉及的巨大後勤困難之外,還存在對具有想要研究的智力水平的模型生物進行實驗的道德和倫理問題。
解決方案?科學家們目前正在調查人類和密切相關物種中的數千個基因,以瞭解哪些基因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從而與人類智慧的進化有關。 Zuberbuhler 說,他們還關注與認知密切相關的基因變異,例如 FOXP2,它與言語和語言有關。
Klaus Zuberbuhler 的圖片,來自他的網頁。
*
如果您有想推薦我採訪的科學家,或者您是一位科學家,有一個您認為可能對科學來說太難的想法,請透過電子郵件toohardforscience@gmail.com聯絡我
在 Twitter 上關注“科學是否束手無策?”,透過關注 #2hard4sci 標籤。
關於作者:Charles Q. Choi 是《大眾科學》的撰稿人。他的作品也曾發表在《紐約時報》、《科學》、《自然》、《連線》和《LiveScience》等刊物上。在他的業餘時間,他遊歷了七大洲。在 Twitter 上關注他@cqchoi。
文中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