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實驗可能需要數千名志願者和數十年的努力
在“科學難以企及?”系列中,我採訪了科學家們,瞭解他們渴望探索但認為無法研究的想法。例如,它們可能涉及超出可能性的機器,例如像太陽一樣大的粒子加速器,或者它們可能是完全不道德的,例如涉及人類的致命實驗。本專題旨在探討科學中看似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和棘手的問題。“科學難以企及?”結尾的問號表明,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科學家: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聯合學院心理學助理教授,麻省理工學院集體智慧中心研究員,以及《看不見的大猩猩:我們的直覺如何欺騙我們》一書的合著者,該書於 6 月 7 日發行平裝本。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想法: 一萬小時的練習可以使一個人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這個概念由心理學家 安德斯·埃裡克森 提出,並由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在他的著作《異類》中普及——已經非常流行,以至於曾經是商業攝影師的 丹·麥克勞克林 辭掉了工作,並試圖 成為一名職業高爾夫球手。但是,對於成為專家來說,練習和天賦哪個更重要?
查布里斯說:“認知心理學中流行的理論,可以追溯到研究國際象棋大師的 阿德里安·德·格魯特,以及後來研究音樂和體育等其他領域的安德斯·埃裡克森,認為專業知識完全取決於一個人練習了多少,並且沒有什麼特殊的天賦能讓某人更容易成為專家。”“如果這是真的,那是一件積極的事情——沒有什麼能阻止我,比如說,成為一名職業籃球運動員。”
查布里斯指出:“然而,很多人當然覺得 難以置信 這種觀點,如果你和教孩子下國際象棋的教練談談,他們確實認為有些人更有天賦,有些人天賦較差。”“練習理論與直覺相沖突,雖然科學家不依賴直覺而是資料,但當直覺與資料衝突如此之大時,也許應該進行更多的實驗。”此外,“專家比新手練習更多的事實並不能證明練習本身就導致了專業知識。”
解決這個問題的理想實驗是讓數千名志願者每人花費 10,000 小時練習一項隨機分配的技能,看看他們是否真的成為專家。“結果可能非常非常重要,”他說。“結果可能會真正影響我們思考教育的整個方式。”
問題: 招募一位願意花費 10,000 小時練習一項技能的志願者本身就是一個挑戰。招募數千人進行一項明確的實驗,以解釋可能影響他們是否成為專家的無數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將更加困難,更不用說可能非常昂貴——例如,讓 2,000 名志願者以每小時 10 美元的價格練習一項技能 10,000 小時將花費 2 億美元,查布里斯指出。
隨機分配志願者也可能不太順利。“你要志願奉獻你生命中的 10,000 個小時,想象一下你對分配給你的任務不滿意的情況——‘恭喜你,史密斯先生,您被選中成為一名採購經理大師,’”查布里斯說。
年齡可能是一個主要的混淆因素。“有論點認為,你越年輕,你的大腦就越容易吸收技能,我不確定在我們的社會中,父母是否真的會同意隨機分配孩子學習一項技能,”查布里斯說。其他挑戰將包括如何判斷參與者是否是專家,以及確保所有志願者的教學質量保持一致。
最大的擔憂可能是在分析天賦或練習哪個更重要時,忽略了一個潛在的關鍵貢獻因素。“你可以檢視 100 個不同的要素——個性、認知能力、社會經濟考量、飲食、基因等等——但也許你錯過了一些重要的因素,”查布里斯說。考慮到這樣一個實驗的規模,很難再次嘗試並解釋研究人員第一次錯過的任何事情。
解決方案? 查布里斯說:“就我所知,該領域正處於僵局。”“一方面,埃裡克森和他的同事認為他們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觀點,並在《魔鬼經濟學》和其他書籍中將其呈現為 福音真理,另一方面,人們同樣確信天賦是關鍵。”
儘管如此,在某些領域,這種爭議可以得到解決,例如國際象棋,“在國際象棋中,你可以使用客觀的等級評定系統來衡量成功水平,並且有相當客觀的方法來評估一步棋的好壞,”查布里斯說。此外,“你可以透過制定教師可以遵循的手冊來教育他們的國際象棋學生,從而減輕教學和指導質量的影響。”
他說:“我可能會尋找一些學校,在這些學校中,人們可以將學生隨機分配到國際象棋教育計劃和其他對照條件,並在前後對他們進行廣泛評估。”“我們可能無法達到 10,000 小時,但我們可能能夠接近,以模仿理想的實驗。”
圖片來自 他的網頁 的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
*
如果您有想推薦我採訪的科學家,或者您是一位科學家,並且您有一個您認為科學可能難以企及的想法,請透過電子郵件傳送至 toohardforscience@gmail.com
透過關注 #2hard4sci 標籤,在 Twitter 上關注 科學難以企及?
關於作者:查爾斯·Q·崔 是《大眾科學》的常駐撰稿人。他的作品也曾發表在《紐約時報》、Science、Nature、Wired 和 LiveScience 等刊物上。在業餘時間,他遊歷了七大洲。在 Twitter 上關注他 @cqchoi。
所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