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科學難以企及?”系列中,我採訪了科學家們關於他們渴望探索但認為無法研究的想法。例如,它們可能涉及超出可能性的機器,例如像太陽一樣大的粒子加速器,或者它們可能是完全不道德的,例如涉及人類的致命實驗。此專題旨在審視不可能的夢想,科學中看似棘手的問題。然而,“科學難以企及?”末尾的問號表明,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科學家:愛德華·O·威爾遜,學術界稱為 E. O. 威爾遜,哈佛大學昆蟲學榮譽館長,佩萊格里諾研究榮譽退休教授,兩次普利策獎獲得者。
想法: 威爾遜建議,“一份完整的地球之上、之中和之下的生命垂直地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他指出,首先要記錄“從地面向上穿過大氣層並延伸到太空深處”的生命形式的例項。“我們可以部署由非常細小的多孔或固體表面製成的軌道網,以捕獲微生物——我預測這些微生物將被發現存在。這些網的尺寸可能非常巨大,在到達軌道時從飛行器中的小體積空間展開,並在離開軌道之前收回。”
威爾遜說,然後人們會做同樣的事情,“從地球表面(包括海底)向下,儘可能深入到可以找到生物的地方”。“我們需要一個巖芯,從地表以下 10 米處開始,向下延伸到幾公里深的地方,那裡的溫度變得太高而無法支援生命。”
威爾遜說,這種探測的想法是充分探索“SLIMES——地下岩石自養微生物生態系統——已知那裡一公里深處大量存在”,充滿了“不依賴地表物質和能量”的生物。
“為什麼要這樣做?”威爾遜問道。“為了瞭解邊緣地帶的生命領域,以及許多令人驚訝的發現的前景,包括極端形式的微生物生命,從而引向誰也說不準的結果?”
問題: 威爾遜說,雖然可行且重要,但“就目前而言,技術上可能遙不可及”。
解決方案? 研究人員提出,不從外太空投放網,而是部署數千甚至數百萬個晶片大小的衛星群,每個衛星只有一角硬幣大小,由於它們以相對較慢的速度行進,因此可以從近地軌道飄落到地面,而不會在重返大氣層時因摩擦而燒燬。這些“太空晶片”可能可以用於對高層大氣進行取樣。這些衛星的三個原型版本(每個都像餅乾大小)剛剛搭乘 NASA 的倒數第二次太空梭任務升空。
“我不是建議繪製完整的生物多樣性地圖,”威爾遜強調說。研究可以一次進行一個探索性專案。
圖片 E.O. 威爾遜,來自哈佛大學網頁(工作人員檔案照片 Rose Lincoln/哈佛新聞辦公室)
*
如果您有想推薦我採訪的科學家,或者您是一位科學家,有一個您認為可能對科學來說太難的想法,請透過電子郵件傳送至toohardforscience@gmail.com
在Twitter上關注科學難以企及?,方法是跟蹤 #2hard4sci 標籤。
關於作者:Charles Q. Choi 是《大眾科學》的撰稿人。他的作品也曾發表在《紐約時報》、《科學》、《自然》、《連線》和《LiveScience》等刊物上。在他的業餘時間,他遊歷了七大洲。在Twitter上關注他@cqchoi。
所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