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這種僅被稱為Pennantia baylisiana的樹種可能是地球上最稀有的植物。事實上,《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曾經這樣稱呼它。野外僅存一棵樹,位於紐西蘭海岸附近的三王群島之一,自 1945 年以來,它就孤零零地坐落在那裡。它曾經並不如此孤獨,但人類將山羊引入島嶼,山羊吃掉了該物種的所有其他成員。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們試圖培育更多的P. baylisiana樹木,但除了讓插條生長外,簡單的生物學原理成為了障礙:人們認為這棵樹是雌性的,而且似乎需要雄性才能正常產生果實和種子。
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準備該物種的恢復計劃時,紐西蘭環保部 (DoC) 的科學家彼得·德朗格發現了幾條有趣的資訊。首先,紐西蘭大陸的園丁擁有幾棵P. baylisiana幼苗(全部是從原始植株的插條克隆而來),這證明它們是該物種的純正範例,而不是最初認為的其他Pennantia物種的雜交種。其次,其中一棵幼苗在人工授粉後實際上結出了果實。這讓德朗格得出結論,野生的樹可能並非真的是雌性。此外,大約在同一時間發表的類似研究表明,這棵樹是雌性的,但似乎也帶有低水平的雄性特徵,使其能夠自行授粉。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從那時起,大陸苗圃出售了數百棵P. baylisiana幼苗,但科學家們推遲將樹木或種子帶回三王群島,因為擔心引入疾病或真菌病原體,這些病原體可能會損害健康的野生樹木。
但今年,德朗格和他的團隊帶著種植 1,600 粒P. baylisiana種子的意圖返回三王群島。德朗格說,這些種子經過精心準備,以消除任何疾病的可能性。“我們去除了果肉,將種子風乾,然後在層流罩中用 10% 的次氯酸鹽和 70% 的乙醇清洗。我們發現種子經過這種處理後發芽良好,初步篩選顯示沒有病毒或其他疾病的證據。”
因此,P. baylisiana種子正在返回它們的故土,並且希望新的樹木很快就會隨之而來。預計種子需要 6 到 10 年才能長大到足以自行開花。該專案將持續到他們擁有 500 棵可存活的成年樹木為止。
德朗格說,這個階段令人興奮,但仍然存在風險。“當然,這一行動並沒有解決所有幼苗都來自一棵樹的事實,”他說,“因此該物種受到了嚴重的瓶頸限制”,這意味著它缺乏遺傳多樣性,而遺傳多樣性可以在長期內保護它免受疾病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但我們知道該物種是多倍體[具有額外的染色體],所以希望它具有足夠的適應力。”
與此同時,德朗格報告說,他的同事們在該島上並沒有閒著。環保部的植物學家珍妮·柯林斯在原始樹附近種植了幾棵插條,其中幾棵已經生長,並在她的幫助下結出了果實。“雖然鳥類可能拿走了大部分成熟的果實,但她設法得到了一些並在田間播種,”德朗格說。雖然幼苗生長了,但不幸的是在一年內就死了。“雖然這聽起來沒有希望,但當您考慮到這些島嶼實際上難以到達,而且到達那裡並進行這類工作成本很高,並且您需要每年訪問三到四次時,她的工作簡直太出色了,”德朗格說。
照片:最後一棵野生Pennantia baylisiana樹。照片由託尼·西爾貝里拍攝。經許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