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單獨來看,斑驢貽貝(Dreissena rostriformis bugensis) 看起來並不起眼。它的大小几乎只有人類指甲蓋那麼大,外殼平淡無奇,大多數人如果在湖泊或河流中看到斑驢貽貝,可能不會再看第二眼。
不幸的是,斑驢貽貝不是單獨出現,也不是成對或成十出現,而是成千上萬地出現。這種原產於烏克蘭的入侵物種,在美國找到了家園,無論在哪裡蔓延都會造成生態破壞。據專家稱,它不會在短期內消失。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迄今為止最嚴重的破壞發生在五大湖區,特別是密歇根湖,斑驢貽貝在那裡破壞了食物鏈,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下屬的五大湖環境研究實驗室(Great Lak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aboratory)的生物學家托馬斯·納萊帕(Thomas Nalepa)說,在過去十年中,微小的類似蝦的穴居甲殼動物,名為雙眼鉤蝦(diporeia) 的數量驚人地下降了96%。
納萊帕說,斑驢貽貝吃的是雙眼鉤蝦賴以生存的同種藻類。貽貝是一種效率更高的藻類消費者——納萊帕說,“它真像一臺機器”——而且由於它位於湖床表面,它可以首先獲得藻類,這與雙眼鉤蝦不同,雙眼鉤蝦在沉積物下挖洞,以沉降到湖底的藻類為食。
雙眼鉤蝦數量的下降對密歇根湖中的其他物種產生了危險的影響,這些物種過去以雙眼鉤蝦為食。例如,白魚是底棲魚類,如果沒有雙眼鉤蝦可吃,魚就會變得越來越小。斑驢貽貝也無法彌補空缺:很少有魚類能夠有效地食用貽貝,貽貝的貝殼是魚類無法消化的,納萊帕說。貽貝也缺乏使雙眼鉤蝦成為魚類健康食物的卡路里含量。
不過,納萊帕說,科學家們尚未最終證實斑驢貽貝增加與雙眼鉤蝦減少之間的因果關係。納萊帕說,剩餘的雙眼鉤蝦體重並沒有減輕,所以它們似乎仍然能獲得食物。雖然雙眼鉤蝦已經從密歇根湖的某些區域完全消失,但納萊帕說,這兩個物種在其他地方,如紐約州的芬格湖,已經達到了更平衡的狀態。
像它們更廣為人知的近親,斑馬貽貝 (Dreissena polymorpha) 一樣,斑驢貽貝現在正在五大湖區以外的地方廣泛蔓延,它們搭乘商業和休閒船隻的便車,隨著船隻被駕駛或轉移到新的水系統中。它們最近強行進入內華達州的米德湖,由於該地區水域溫暖,它們在那裡繁殖得更快。人們發現斑驢貽貝堵塞了胡佛大壩的管道,保持那裡的系統沒有貽貝可能需要花費數百萬美元和大量人力。
斑驢貽貝的入侵可以被阻止或逆轉嗎?“我不認為會發生,”納萊帕說。“對於斑驢貽貝,我們仍處於擴張階段”,尤其是在更深的水域。
但有些人並沒有坐以待斃。一些組織,如五大湖聯盟和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正在推動更嚴格的船舶壓載水規定,這可能有助於阻止其他入侵物種進入美國,並改善水體之間的基礎設施,以阻止斑驢貽貝和斑馬貽貝進一步遷移。但即使法規透過,納萊帕說,斑驢貽貝“也已紮根於此”。
圖片來源:美國地質調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