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對我來說,母親節永遠都帶著一絲悲傷,因為十年前的這一天,我陪著我的母親去了墓地,她從那時起就被安葬在那裡。嗯,這並不完全正確。她並非在那一天去世——死亡還要在六個月後才會來臨。
我們在殯儀館購買一個閃亮的新棺材,併為她即將到來的遺體做最後的安排,這是一個不受歡迎的訪客,雖然醫生也無法確切地說出它會在何時到來。為了她的安心,如果不是其他原因,她決心整理好作為一個人死亡所帶來的財務和行政瑣事。畢竟,一旦臍帶被剪斷,我們就與另一根由繁文縟節組成的臍帶相連,而這根臍帶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長,以至於我們最終會在其中糾纏而死。
我不知道她為什麼要選擇母親節來完成這樣一個令人悲傷的任務,但她確實有一種悲劇演員的氣質——我可能會補充說,考慮到她所經歷的一切,這完全是當之無愧的。在她四十歲之前,她因乳腺癌接受了乳房切除術,並進行了數次漫長的化療。幾年後,另一側乳房也得了癌症,並再次接受了乳房切除術。十年內,我的父母突然離婚,而且在離婚後幾個月,正當她“重新站起來”時,她又遭受了沉重打擊,被診斷出晚期卵巢癌,經歷了更多的手術和七年艱苦的化療。她在五十四歲時去世了——很不情願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不用說,這是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不幸的是,許多其他有愛和美好的母親也分享了這一故事,她們不會在今年的母親節與我們在一起。我去世時正在進行關於人們來世信仰的博士研究,這幾乎完全源於我在她試圖想象自己來世時與她進行的許多理論上具有啟發性和深刻的對話。(她傾向於科學唯物主義,但她不是無神論者,並且對整個事件持“開放態度”,我想可以這樣說。)
這個故事中更令人不快的部分——無論是當時對她來說,還是現在對我的兄弟姐妹和我來說——是安排她葬禮的陰鬱後勤工作。我從2000年的那個母親節中最深刻的印象是,我的母親顫抖著雙手翻閱一本看起來像 L. L. Bean 的目錄,目錄是由一位態度友好但麻木的殯儀館主管遞給她的。那是一本相當厚的宣傳冊,裡面充滿了最新型號的棺材、墓穴、骨灰盒、靈車、墓碑和其他當時在葬禮中流行的最新產品的精美圖片,這個特別的系列特別適合中產階級的遺體。由於她死在勞德代爾堡附近,想離她自己的母親更近一些,她發現自己身處這個國家對死亡產業特別有利可圖的地區,該地區是老年人的地理中心。
那天的一切都讓我感到反感。這種死亡的生意,如此虛偽、如此油滑、如此“商業化”,就像這個過度開發的南佛羅里達的其他地方一樣,這座平淡無奇、與高速公路緊鄰的墓地就位於此,給我的感覺太冷酷了。現代墓地,零地界、修剪得整整齊齊的樹籬和外觀相同的墓碑,已經與郊區驚人地相似;或者也許郊區已經與墓地驚人地相似。無論如何,最讓我困擾的是,現在回想起來,它本不該是這樣的。
當然,無論如何處理一個人的遺體,死亡都很少令人愉快。但近年來,我對綠色殯葬越來越感興趣,這是一個總稱,指的是任何“替代性”的殯葬方式,其中死者被埋在可生物降解的棺材或裹屍布中,通常是在自然保護區中,並且沒有防腐劑(為了讓遺體看起來漂亮而使用的液體,通常只是為了觀賞目的),這些防腐劑會顯著減慢並擾亂自然分解過程。
雖然這仍然是一個持續爭論的話題,並且實際的健康影響尚不清楚,但這些防腐化學物質可能會成為汙染物,因為甲醛和其他潛在的致癌物質會被吸收到土壤和地下水中。綠色殯葬的倡導者幾乎完全從避免傳統殯葬對環境造成的驚人影響的角度提出了這個問題。考慮到在今年結束之前,美國人將埋葬 827,060 加侖的防腐液、90,272 噸鋼(棺材)、2,700 噸銅和青銅(棺材)、1,636,000 噸鋼筋混凝土(墓穴)、14,000 噸鋼(墓穴)和超過 3000 萬板英尺的硬木(大多數為熱帶木材;棺材)。而且,別忘了還有無數英畝的土地被推土機夷平,變成了這些光禿禿的人造遺骸垃圾場。
火化並沒有比這些情況好多少。火化可能比傳統的殯葬方式使用更少的自然資源,但它也消耗了大量的化石燃料。根據國家遺產信託基金公司的宣告,這是一個致力於推動中西部地區綠色殯葬實踐可持續發展的非營利土地保護組織,“……你可以用相當於火化一個人所使用的能量行駛約 4,800 英里——而且,用美國一年內所有火化產生的能量,可以往返月球 83 次。” 當一個有汞合金牙齒填充物的人被火化時,汞被釋放到大氣中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僅僅這些環境問題就足以讓我認為綠色殯葬是明智之舉。但作為一名心理學家,而且也曾有過以傳統方式埋葬親人的負面個人經歷,我認為我們對死亡和埋葬的觀念需要認真反思。讓我們結束那些匿名的、以收入為導向的、層層包裹的商業殯葬文化習俗,我們都對這些習俗變得如此自滿。肯定有比我們多年來一直在做的更好的方法。而綠色殯葬的一種特定形式,我很快會概述,將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雖然在野生動物保護區或公園式環境中進行綠色殯葬的想法並不新鮮,而且對於某些寧願完全被遺忘的未來亡靈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可取的選擇,但在我看來,這似乎不會吸引大多數人,因為我們人類往往迫切需要“象徵性的不朽”。這是文化人類學家恩斯特·貝克爾在他的著作《死亡的否定》(1973 年)中提出的一個術語,但此後,致力於恐懼管理理論的科學家們對此進行了實證闡述。象徵性不朽這一概念背後的基本思想是,在個人字面意義上的死亡後仍然存在,同時也包含一些提醒這個人特殊存在的文化遺物,可以有意義地減少人類對死亡的焦慮。
恐懼管理理論和這一概念有很多細微之處,但這裡要提到的重要一點是,象徵性不朽感可以透過具體的繁榮標誌獲得,從公園裡刻有死者名字的金制長椅,到貨車上的塗鴉,到刻在樹上的首字母,再到墓地的墓碑。因此,雖然傳統的墓地可能不必要地令人沮喪,但它們至少滿足了人們保持嵌入,即使只是透過無生命的石碑象徵性地嵌入永恆文化的心理需求。如果綠色殯葬行業想要興起並開始吸引更多人,我認為這是倡導者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有形的紀念。
在我看來,在忠實於綠色殯葬核心理念的同時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是將人們埋在一棵特定的樹下——一棵由你選擇的、在你的屍體腐爛滋養下的小樹苗。在有利的土壤條件下,一具未經防腐處理的遺體,包括骨骼在內,可以在大約 15 到 25 年內完全腐爛。但不要忘記,許多樹種可以存活數百年(有些數千年)。想象一下,有一天在殯儀館做最後安排時,你和你的親人可以從各種各樣的可共生的樹種中進行選擇,找到最適合你令人難忘的存在的樹——而不是像我母親那樣翻閱一本裝滿棺材、棺槨和地穴的目錄。你的死亡不僅會滋養新的生命,而且你還挽救了另一棵樹,這棵樹本會為了你的緣故而以批次生產的帶塑膠把手的棺材的形式被犧牲掉。
除了提供大量的象徵性不朽之外,這種特定樹木的殯葬形式還會觸及我們心理的另一個核心方面。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在運作時存在強烈的本質主義偏見。我們傾向於隱含地,並且經常是明確地進行推理,就好像一個人的不可觀察的“本質”是透過與該人的身體接觸而傳遞的。你可能會覺得穿戴一個戀童癖者的眼鏡,或一件連環殺手的洗過的 T 恤讓你感到厭惡,但卻很難準確地說明為什麼穿戴這些東西會讓你如此反感。
同樣,你可能把已故祖母的結婚戒指或你最喜歡的足球運動員的舊球衣藏在某個地方,而這些物品之所以被珍視是因為它們與這些被崇拜的人緊密相連。在目前的情況下,假設你把你心愛的狗埋在你花園裡的玫瑰叢下。如果你和我一樣,你就會對那棵玫瑰叢有特別的感情,而且如果有人把它連根拔起並在你面前晃來晃去,你會感到特別不愉快。
現在想象一下一個全新的墓地,一片規劃好的、綠色的、受保護的土地,由訓練有素的樹藝師照料,其中不是一排又一排平淡無奇、毫無生氣、正在崩塌的墓碑,而是一排又一排活生生的樹木。每棵樹都是根據區域適宜性和其他適宜因素,在樹藝師工作人員的建議下選擇的,它將象徵著一個獨特的人類存在。(為了不跑題,也許還可以新增一塊牌匾或標記,以增強象徵性的不朽元素,但美學當然會有所不同。)這些不僅僅是為了紀念死者而種植的樹木,而是透過其脈絡吸收了個人生命的枝繁葉茂的嵌合體。
我在這裡冒昧地說,即使人們不相信來世的某種虛無縹緲的宗教版本,也很難逃脫這樣的認知錯覺,即每個人的不可觀察的本質都以某種方式逐漸轉化為他或她自己的樹。兩棵巨大的核桃樹並排生長,枝椏交錯,當我們得知它們實際上生長在幾個世紀前一對夫婦的墳墓上時,它們似乎不僅僅是樹木。這樣的田園詩般的本質主義意象比比皆是——孫輩爬上曾祖父的樹枝,孩子們在生前體弱多病,現在卻爆發出秋天絢爛的色彩,選美皇后永遠散發著純潔的櫻花香氣,夭折的嬰兒如今已是壯麗的橡樹。當然,這個人造植物園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完全成熟。但又何必著急呢?
事實上,我們人類在想象自身心理上的不存在時臭名昭著的困難,是這種特殊的綠色埋葬方式之所以吸引人的另一個認知因素。我已經詳細描述過這個話題,但基本觀點是,由於我們沒有對死亡的無狀態狀態的恰當類比(我們無法在頭腦中重現被全身麻醉、在我們受孕之前,甚至在昨晚無夢的非快速眼動睡眠中“感覺”如何),我們能想象到死亡“像什麼”的最接近方式,不可避免地會將虛無的無狀態狀態物化。
有了特定的樹木葬,來世的這種模擬約束原則就找到了一個非宗教的,甚至是宗教的出口。例如,你可能不相信自己真的轉世或重生到了樹上,但是在想象它的生長和年復一年的復興,經歷未來所有人類社會活躍的世紀,仍然很難不去將你自己的某些情感歸因於這棵樹的活生生的角色。
這些想法佔據了我,隨著今年母親節的臨近。這個週末如果能在佛羅里達擁抱一棵十一歲的棕櫚樹,那該有多好啊。
關於作者:想了解更多貝林的想法?在推特上關注傑西 @JesseBering,訪問www.jessebering.com,或在Facebook上加傑西為好友。傑西是新書《信仰本能:靈魂、命運和人生意義的心理學》(W. W. Norton)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