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蓮·福勒在俄亥俄州一家養老院去世,享年108歲。她的親屬們紛紛稱讚她始終保持樂觀開朗直到生命的盡頭。她80多歲還在打高爾夫,104歲時成為縣集市女王,並且從未停止結交朋友。她的侄女解釋說,福勒選擇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要快樂:“她常說,‘你需要在你紮根的地方綻放。’”
福勒陽光的性格可能與我們對老年人的期望相反。畢竟,關於脾氣暴躁的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比比皆是。但研究長壽和衰老的科學家們懷疑,她的故事反映了一種普遍模式。在世界各發達國家進行的調查和研究使研究人員能夠更仔細地觀察年齡與心理學家所稱的“情緒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持續報告積極感受多於消極感受時。透過這種衡量標準,他們發現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幸福。
例如,在1995年的一項經典研究中,福特漢姆大學的科學家將超過32,000名美國人按年齡組分類,發現68歲至77歲的老年人中有38%報告自己“非常幸福”,而年輕群體報告這種積極感受的可能性明顯較低。在今年一項涉及超過10,000名45歲及以上丹麥人的研究中,南丹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儘管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明顯不如年輕人,但他們至少同樣幸福。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種滿足感也延伸到像福勒一樣跨越百歲大關的人。英國百歲老人在201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接受詢問時,讓心理學家相信“活到100歲感覺真好”。愛荷華州立大學老年學家彼得·馬丁採訪了數百名100歲以上的老人,他說:“幾乎我遇到的每個人都給我留下一種感覺,即老年確實可以是幸福的時光。”
這些發現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悖論:衰老過程中有些東西讓人們儘管面臨困苦和身體衰退,仍然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事實上,十多年的研究發現表明,大多數老年人都有著專注於積極事物的非凡天賦,無論是在回顧他們的記憶還是思考當下。已經出現了多種假設來解釋這種所謂的積極效應——包括與衰老過程相關的腦部變化——但越來越多的專家開始得出結論,幸福本質上是老年人每天都在做出的選擇。心智健康的老年人利用強大的策略來抑制消極體驗。從某種意義上說,成功的衰老很大程度上是關於強調積極方面。
關注光明面
當研究人員努力研究幸福感和年齡之間的相關性時,出現了許多假設,但其中一些已被駁斥。透過一系列研究,他們證實,幸福感的提升不能用日常壓力的減輕來解釋,儘管誠然,老年人比年輕人承擔的工作和育兒責任更少。即使快樂的人往往比悲觀的人長壽,研究表明,老年人身上看到的幸福感反映的是隨著時間推移的變化,而不是始終陽光的性格。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和南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跟蹤了超過2,800人23年,以繪製他們的情緒幸福感隨年齡變化的圖表。2001年,結果出來了:年齡越大,人們經歷的負面情緒就越少。換句話說,參與者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幸福。
然後在2004年,當時都在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勞拉·L·卡斯滕森和奎因·肯尼迪,以及現在在南加州大學的老年學家瑪拉·馬瑟,偶然發現了一種不同的解釋。早在1987年,卡斯滕森就詢問了300名修女的日常生活。2001年進行了第二輪訪談,以檢查修女們對14年前經歷的回憶程度。“最年長的修女們回憶起的事情比她們最初的問卷調查顯示的更為積極,”馬瑟說。這使得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些年長的修女表現出“與年齡相關的積極效應”,即越來越傾向於關注幸福的來源,同時淡化負面資訊。
此後,數百項實驗證實了這種現象。例如,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當時都在布蘭迪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德里克·M·伊薩科維茨和尹善·崔邀請了78名年輕人(18至25歲)和77名老年人(60至92歲)來到他的實驗室。他要求他們觀看有關皮膚癌的影片。在志願者觀看這部穿插著令人不安的疤痕影像和手術場景的影片時,特殊的眼動追蹤裝置跟蹤了他們眼睛的運動。心理學家發現,老年人試圖讓自己從影片的負面方面分心——他們盯著令人不安的影像的時間明顯少於青少年或20多歲的人。
類似的研究發現,當老年人觀看描繪負面情況(葬禮、空難、憤怒的面孔)的圖片時,他們比年輕人更快地移開視線。另一方面,老年人會更長時間地注視美好事物的影像:微笑的孩子、可愛的小貓、快樂的面孔。就像他們的注意力一樣,老年人的記憶也傾向於積極方面。
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馬瑟和她的同事向21名老年人和20名38歲以下的年輕人展示了憤怒、快樂和中性面孔的YouTube影片。志願者在觀看影片片段時躺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器中,以便科學家可以看到他們大腦的不同區域在觀看過程中是如何參與的。兩天後,當被要求回憶他們之前在掃描器中看到的影像時,老年人比憤怒的影像更可能記住快樂的影像,而年輕人更可能記住負面的影像。此外,那些記憶特別美好的老年參與者,其杏仁核(大腦中負責調節情緒的部分)和內側前額葉皮層(大腦前部參與決策的區域)之間的迴路活動更強。
受損的大腦,快樂的大腦?
馬瑟2013年的實驗是眾多神經影像學研究之一,這些研究表明,老年人和年輕人在觀看情緒化影像時,大腦啟用方面存在差異——尤其是在杏仁核和前額葉皮層中。這些發現表明,與年齡相關的腦部變化可能有助於老年時期的積極效應。另一條證據來自一項早期關於一生幸福感的研究的新進展。2008年,英國華威大學的勞動經濟學家安德魯·奧斯瓦爾德和達特茅斯學院的大衛·G·布蘭奇弗勞爾發現了著名的幸福感U型曲線。他們的資料集涵蓋了72個國家的50萬人,表明在一生中,我們的情緒幸福感遵循一種可預測的模式:開始時很高,中年時達到低谷,然後在晚年再次攀升。在對這一發現的驚人更新中,奧斯瓦爾德及其在多個機構的同事在2012年發現,動物園管理員觀察到黑猩猩和猩猩在其生命的早期和晚期表現出更多快樂的行為——例如沉迷於愉快的社交活動。換句話說,至少根據他們的照料者所說,猿類的幸福感也遵循U型曲線。奧斯瓦爾德認為,這種觀察暗示,在年齡和幸福感的相關性中,某些生物學因素在跨物種中發揮作用。
更多關於腦部變化是老年人幸福感潛在證據的例子來自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謝麗爾·格雷迪及其同事2015年的一項研究。格雷迪將志願者放入fMRI掃描器中,發現預設網路(大腦中一組相互關聯的區域,在內省和記憶檢索中發揮作用)衰退程度最高的老年人,與沒有表現出這種衰退的老年人相比,更可能積極地看待自己。她說:“這表明這種網路活動減弱與老年人的積極效應之間存在聯絡。”
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2011年,芝加哥大學神經科學家約翰·卡西奧波和他的同事推測,與年齡相關的腦部損傷——尤其是杏仁核的損傷——可能有助於晚年幸福感。為了支援他的理論,卡西奧波指出,負面事件或刺激不會強烈激發杏仁核受損的人的情緒,但這些人可能會被積極的事物所激發。
然而,衰老的大腦模型並不能完全解釋積極效應。畢竟,腦損傷會產生負面後果,從而降低幸福感。以阿爾茨海默病為例。它既損害杏仁核又損害預設網路。如果這些區域與年齡相關的衰退是老年人如此滿足的主要原因,那麼人們可能會期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是一個特別快樂的群體。他們肯定不是。此外,杏仁核在正常衰老過程中不會受到太大的損害。“杏仁核是大腦中主要參與情緒處理的區域。在所有大腦區域中,它是儲存得最好的區域之一,直到非常高齡,”卡斯滕森說。
大腦退化幸福理論的另一個問題是,表現出最強積極效應的老年人也是思維最敏銳的人。在去年8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德國漢堡-埃彭多夫大學醫學中心的一組科學家檢查了25名老年人和25名年輕人在觀看積極和消極影像時的注意力,然後測試了他們的認知能力。結果很明顯:認知資源最豐富的老年人——也就是說,在各項測試中都表現出強大心智慧力的人——表現出最強的積極效應。也許某些腦部變化確實有助於這種效應,但受損的思維並不會為金色年華增添多少光彩。
選擇幸福
老年人需要認知資源來保持積極的事實指向了老年人偏愛積極性的早期解釋。根據卡斯滕森及其同事在過去23年中發展的社會情緒選擇理論,老年人對自己的生活更滿意,因為他們想要對自己的生活更滿意。當他們看到生命的盡頭臨近時,他們開始關注感覺良好的事物,而不是獲取知識。老年人越來越傾向於重塑他們的世界以使其更令人愉悅的第一個線索來自卡斯滕森1992年的研究,她在研究中分析了對50人進行的34年訪談。她表明,我們年齡越大,我們的社交圈就越窄,因為我們主要參與我們認為最令人滿意的關係——並最終因此而更快樂。
最近的更多工作擴充套件了這個想法。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家艾瑞斯·莫斯及其同事於2013年發表的一項實驗中,老年人在必須在攝像機前發表演講時,比年輕人更少焦慮。在這種情況下,差異反映了老年人對任務的接受程度更高,並且較少陷入自我意識或自我批評的情緒中。在另一項實驗中,在“意外”聽到關於自己的負面評論後,老年人報告的憤怒程度低於20或30多歲的參與者。
卡斯滕森和其他心理學家認為,這種行為反映了目標的變化。意識到生命的脆弱性和自身的必死性,人們越來越專注於調節情緒,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剩餘時間裡的美好感受。這種趨勢並沒有否定與衰老相關的腦部變化的可能性,但確實更多地強調了心理過程。“年輕人認為:‘我必須完成學業,我必須找到工作。’老年人不再有這些壓力。他們更專注於人際關係,基本上只是享受他們餘下的人生,”謝麗爾·格雷迪說,她像該領域的大多數研究人員一樣,懷疑生物學變化和心理選擇都可以解釋積極效應。
此外,這種優先事項的轉變不僅限於老年人。卡斯滕森及其同事在年輕的艾滋病毒感染者身上發現了它,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那些因重大災難(例如2001年9月11日的悲劇事件)而開始感知生命脆弱的人身上也發現了它。年輕人也可能經歷這種變化進一步削弱了腦部衰退驅動積極效應的理論。科學家在fMRI研究中觀察到的大腦差異甚至可能是一個人試圖保持積極的後果,而不是原因。
人們是否有意識地選擇關注光明面尚不清楚——但我們確實知道,在面對負面事件時保持積極需要付出一些努力。這就是為什麼需要認知資源——如果你耗盡一個人的資源或將他們引導到另一項任務,積極效應就會消失。例如,馬瑟發現,當你在活動期間透過分散注意力來消耗大腦時,老年人會失去他們的玫瑰色眼鏡。“我們做了一些研究,我們讓老年人使用他們的前額葉認知資源來記住其他一些資訊,所以他們無法控制他們正在關注什麼,負面的事情真的像年輕人一樣對他們來說很突出,”馬瑟說。
但是,如果他們確實有認知能量可以消耗,那麼老年人就是情緒調節大師。一種有助於引導他們走向積極的策略是在面對消極體驗時進行自我分散注意力。5月份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老年人擅長思考與他們遇到的消極情況無關的事情。一個由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特拉維夫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給39名老年人和38名年輕參與者提供了令人不快的照片進行檢查(例如,一名燒傷婦女的照片),然後要求他們要麼透過思考日常瑣事(例如購物或煮咖啡)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要麼嘗試以賦予他們積極情感意義的方式來解釋影像的內容(例如,想象一張哭泣的嬰兒照片是在接種救生疫苗幾分鐘後拍攝的)。老年人選擇分散注意力的頻率明顯高於年輕人。
轉移視線也同樣有效。在伊薩科維茨的皮膚癌研究中,移開視線避免觀看令人不安的影像的老年人最終感覺更好。如果你無法移開視線或分散你的想法,你可以嘗試接受負面體驗,研究表明,與簡單地壓抑這些感受相比,接受負面體驗可以更有效地緩解焦慮感。老年人往往不會認為自己的情緒是不恰當或糟糕的。這種立場也有助於幸福感。
使用類似的技術,卡斯滕森、馬瑟和伊薩科維茨已經表明,年輕人可以被訓練成至少暫時更多地關注生活的光明面,這會提升他們的滿足感。儘管如此,這種方法並不意味著年輕人應該經常依賴這種策略。“每次我談論這些年齡差異時,都會有年輕人走過來問我,‘我怎樣才能變得像老年人一樣?’我說,‘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好主意。你確實需要為漫長的未來做好準備。你確實需要遭遇衝突才能實現長期目標。’這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卡斯滕森說。
換句話說,我們晚年的禪宗式思維模式涉及權衡。如果你有很多東西要學習、要做和要實現,那麼你的生活中就需要一些消極情緒。例如,一位年輕的專業人士應該承認同事的批評,而新手父母需要了解他們孩子的潛在危險——即使這些知識令人痛苦。將自己從世界的殘酷現實中抽離出來是一種並非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的奢侈。
但是,所有年齡段的人都可以而且應該做一些事情來確保幸福的未來。結合生物學和心理學證據,清楚地表明,為了從老年時期的積極效應中獲益,你需要良好的認知資源。所以,要照顧好你的身體和大腦。吃好。鍛鍊。挑戰你的智力。許多人一生都在追求幸福或滿足感。事實證明,時間本身可能是秘訣——前提是你照顧好你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