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從第一次產前超聲波檢查就開始期待性別差異,但當他們的兒子對卡車著迷或女兒只穿粉紅色時,似乎又感到驚訝。男孩和女孩顯然是不同的,在許多情況下,他們之間的差距似乎很明顯。但刻板印象並非總是經得起科學的推敲。男孩真的更具攻擊性,女孩真的更有同情心嗎?或者我們只是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我們所期望的東西?如果真正的性別差異存在,那麼這些差距是天生的,正如我們目前對火星和金星的迷戀所暗示的那樣,還是由環境塑造的——也就是說,由我們塑造的?
尋找答案的一個自然之處是在大腦中。如果性別之間存在神經學差異,這可以解釋重要的行為差異。但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發現男孩和女孩之間在腦結構或功能方面的大規模差異非常少。是的,男孩的大腦(和頭部)比女孩大——從出生到老年都是如此。而且女孩的大腦比男孩更早完成發育。但是,這些發現都不能解釋為什麼男孩更活躍而女孩更健談,也不能揭示他們在閱讀、寫作和科學測試分數方面持續存在的差距的合理基礎,這些差距讓父母和老師感到擔憂。
大腦差異無疑是生物性的,但它們不一定是硬性預設的。經常被忽視的關鍵事實是,經驗本身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神經科學家稱這種塑造為可塑性,它是所有學習和兒童大部分心理發展的基礎。即使是像看東西這樣簡單的事情,也依賴於早年正常的視覺體驗,如果沒有這種體驗,嬰兒的視覺大腦就無法正確連線,他或她的視力就會永久受損。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以男孩或女孩的身份長大也會以特定的方式塑造大腦嗎?顯然,女孩和男孩在出生時並非完全相同:基因和激素差異必然會使男性和女性的大腦走上略有不同的發育道路。但我們現在知道,早期經驗會永久性地改變細胞內基因的化學性質和功能,從而對行為產生重大影響。神經科學家邁克爾·J·米尼和他在麥吉爾大學的同事們等人發現,母愛的質量與一系列神經和心理後果有關——從新腦細胞的產生到應激反應和記憶功能的改變。父母養育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方式也可能在他們發育中的大腦中留下印記。[有關早期照料如何影響後期行為的更多資訊,請參閱埃德蒙·S·希金斯撰寫的“精神疾病的新遺傳學”;《大眾科學思想》,2008年6月/7月。]
大多數性別差異最初都很小——只是氣質和遊戲風格上的細微偏差——但隨著孩子們帶有粉紅色或藍色色彩的大腦遇到我們充滿性別色彩的文化而得到放大,包括所有主導男孩或女孩生活的茶話會、摔跤比賽、操場惡作劇和自助餐廳鬧劇。透過更好地理解這些環境影響,我們可以打破男孩和女孩之間的一些差距——在學業成就、冒險精神、競爭性、同情心和責任心方面。
開場
男孩比女孩更活躍,無論是在嬰兒期還是整個童年時期。許多疲憊的父母可以證明,他們踢腿、揮舞手臂和在房子裡跑來跑去明顯比女孩更頻繁。這種差異可能在出生前就已出現,儘管並非每個超聲波研究都發現胎兒運動存在性別差異。然而,根據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心理學家沃倫·伊頓及其同事在1986年對100多項研究的分析,這種差異在第一年期間很明顯,並在童年時期擴大,該分析顯示,普通男孩比大約69%的女孩更活躍。
這種差距在統計學上是中等的,大於語言和數學技能的差異,但又足夠小,允許許多例外情況,尤其是31%的女孩比普通男孩更活躍。性激素——特別是子宮內相對豐富的睪酮——似乎會引發男孩的坐立不安。然而,儘管從六個月大到青春期,男孩和女孩之間的性激素水平沒有差異,但身體活動方面的性別差異仍在童年時期繼續擴大。養育方式可能是放大這種差異的一個因素。實驗室和操場上的研究表明,母親們更不鼓勵女兒冒險,而不是兒子。(父親比母親更鼓勵孩子冒險——參見“居家男人”——但沒有人研究過父親是否在這方面比女兒更給兒子施壓。)同齡人也推動趨同:在他們首選的全男孩群體中,精力充沛的男孩相互影響,而精力充沛的女孩則傾向於在更溫順的朋友群體中安定下來。在有組織的體育運動中,女孩開始運動的年齡較晚,退出較早,並且參加的球隊總數也少於男孩——這些差異受到父母和同齡人的影響。
隨著許多學校取消課間休息或削減體育課,兩性都為肥胖率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診斷率的升高付出了代價。男孩尤其需要更頻繁的身體休息來滿足他們更高的活動水平,並且兩性都需要運動在漫長的上學日期間帶來的精神充電。運動對於保持積極的身體形象也很重要,而身體形象被證明是少女抑鬱症的最大風險因素。
男孩遇到芭比
是的,男孩喜歡卡車,女孩喜歡洋娃娃。如果可以選擇超能戰士、託卡、巴茨和芭比美容套裝,學齡前男孩和女孩會強烈偏愛性別明顯的選擇。事實上,兒童的性別玩具選擇是行為方面最大的性別差異之一,僅次於性偏好本身!但是,這種偏好在嬰兒期遠非如此明顯,在許多研究中,人們發現男孩和女孩一樣喜歡洋娃娃。(所有嬰兒都強烈地被面孔吸引,這是顯而易見的生存原因。)相反,玩具偏好在嬰兒期末期出現,在學齡前幾年變得更強烈,然後由於天性和教養的複雜互動而有所下降。
幼兒的玩具偏好部分受到產前睪酮的影響:患有遺傳疾病的女孩在出生前接觸到高水平的睪酮和其他雄激素,她們對玩具卡車和汽車的興趣遠高於普通女孩。即使是雄性和雌性猴子也偏愛性別刻板印象的玩具,這告訴我們,車輛、球和運動部件中存在一些與男孩的激素啟動產生共鳴的東西,將他們從最初的面孔偏好中拉開,轉向他們可以更身體互動的玩具。
從這種天生的偏見開始,兒童的玩具偏好透過社會塑造變得更加極端。父母會強化被認為是適合性別的遊戲,尤其是在男孩中,並且從三歲開始,同齡人比成年人更持久地保持性別規範。在同齡人影響的一個例子中,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琳·弗雷和紐約大學的戴安·魯布林在1992年報告說,小學學齡的男孩和女孩在觀看同性兒童選擇萬花筒和異性兒童選擇電影放映機的商業廣告後,都選擇了不太理想的玩具(萬花筒)而不是光滑的費雪牌電影放映機。然而,在五歲左右,女孩開始平等地選擇“男孩”玩具和“女孩”玩具。然而,男孩很少這樣做——這種差異反映了不同的社會規範。與男孩被推著穿連衣裙和過家家相比,今天的女孩被允許——甚至被鼓勵——玩體育運動、穿褲子和用樂高積木搭建。
男孩和女孩不同的遊戲偏好對於塑造許多心理迴路和後來的能力非常重要[參見梅琳達·溫納撰寫的“認真對待玩耍的需求”;《大眾科學思想》,2009年2月/3月]。運動器材、車輛和積木玩具傾向於鍛鍊身體和空間技能,而洋娃娃、塗色書和裝扮衣服傾向於刺激語言、社交和精細運動迴路。父母和幼兒園老師可以透過鼓勵女孩玩拼圖、積木、投擲遊戲甚至電子遊戲來擴充套件這兩套技能,同時誘導男孩縫紉、繪畫和扮演看護者,使用醫生、爸爸、動物園管理員、急救醫療技術員等道具。
棍棒和石頭
包括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心理學家約翰·阿切爾在2004年進行的一項分析在內的許多研究表明,男孩比女孩更具身體攻擊性。這種差異與產前睪酮有關,但令人驚訝的是,與青春期男孩睪酮水平的再次升高無關,因為正如阿切爾的研究也表明的那樣,男孩在進入青春期時並沒有突然變得更具攻擊性。這種性別差異也不是絕對的。例如,兩歲和三歲的女孩經常踢、咬和打人——雖然不如幼兒男孩那麼多,但大約是童年後期任何一個性別的三倍。此外,女孩會使用間接的或關係性的攻擊進行戰鬥。透過八卦、排斥、竊竊私語以及最近的騷擾簡訊,女孩在競爭對手的心理上留下的傷疤比在身體上留下的更多。
因此,兩性都會競爭,兩性都會戰鬥;不同之處在於這種行為是公開的還是隱藏的程度。由於身體攻擊性對女孩來說比男孩更禁忌,因此她們甚至在小學早期就學會將其隱藏在表面之下,隱藏在教師很少注意到且更難管束的白眼和閨蜜戰爭中。
但是,透過承認競爭感對所有孩子來說都是自然的,我們可以找到將它們引導到更健康追求的方式。近年來,教育工作者傾向於將競爭從課堂中移除,理由是相反的互動方式——合作——在一個文明社會中更為重要。但競爭可能具有很高的激勵作用,尤其是對男孩而言,女孩需要培養對公開競爭的更大適應性,這仍然是我們自由市場文化中不可避免的現實。一種解決方案是團隊競賽,學生團隊共同努力,爭取在解決數學、詞彙、歷史和科學問題方面擊敗其他團隊。
我知道你的感受
攻擊性和同情心是負相關的。如果你敏銳地意識到他或她的感受,就很難攻擊某人。因此,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南希·艾森伯格及其同事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研究中得出結論,雖然男性和男孩在身體和言語攻擊性方面得分較高,但女孩和女性在大多數同情心測量方面得分較高,或者說,對他人情緒的意識和分享。
然而,同情心方面的性別差異比大多數人意識到的要小,並且還強烈依賴於它的測量方式。當要求男性和女性自我報告他們的同情傾向時,女性比男性更傾向於認可諸如“我擅長了解別人的感受”或“我喜歡照顧別人”之類的陳述。然而,當使用更客觀的測量方法進行測試時,例如識別一系列照片中的面部表情時,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差異要小得多,約為標準偏差的十分之四,這意味著普通女性比僅66%的男性更準確。
埃默裡大學心理學家艾琳·麥克盧爾在2000年分析了100多項關於嬰兒、兒童和青少年面部情緒處理性別差異的研究後報告說,在兒童中,這種差異甚至更小,不到成人發現的一半。因此,儘管女孩確實開始時對別人的面孔和情緒更敏感一些,但她們的優勢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擴大,毫無疑問,這是因為她們比男孩擁有更強的溝通技巧、更多的玩洋娃娃角色扮演的實踐以及更親密的友誼。
關於同情心性別差異的神經基礎知之甚少,儘管大腦兩側一個葡萄大小的區域——杏仁核——可能與此有關。杏仁核很容易被面孔啟用。根據2002年對幾項研究的分析,男性的杏仁核比女性更大,這一事實似乎與男性識別面部表情的能力較差相矛盾。然而,其他研究揭示了男性和女性杏仁核左右啟用的不平衡。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神經生物學家拉里·卡希爾在2004年領導的一項研究以及當時在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圖爾汗·坎利及其同事在2002年的一份報告都表明,當他們回憶起高度情緒化的場景——那種引發同情反應的場景時,女性的左杏仁核比右杏仁核更強烈地啟用,而男性的右杏仁核比左杏仁核更強烈地啟用。
目前尚不清楚杏仁核啟用的這種左右差異是否與同情心本身有關,或者兒童是否也存在同樣的神經性別差異。事實上,就情緒而言,男孩和女孩在早期生活中的差異要小得多;如果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眾所周知,男嬰比女嬰哭鬧和煩躁更多。隨著男孩長大,他們——比女孩多得多——被教導要隱藏他們恐懼、悲傷和溫柔的表達。科學家們一致認為,社會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男女在情緒反應方面的差距。男孩以女孩很少經歷的方式變得堅強,這使得他們不太善於表達情感,但也更不敏銳地意識到他人的感受。這種訓練幾乎肯定會在杏仁核上留下印記,杏仁核是大腦中可塑性較強的結構之一。教導女孩更具韌性,教導男孩更敏感是可能的,並且對兩性都有益。
女孩談話
讓我們摒棄“女性每天說的話是男性的三倍”這一都市傳說。根據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家馬蒂亞斯·梅爾領導的2007年對近400名佩戴數字錄音機的大學生的研究,真實的資料是:女性為16,215個詞,男性為15,669個詞。從幼兒時期到一生,女性在大多數口語、閱讀、寫作和拼寫測量中都優於男性,但差距通常很小,並且會隨著年齡而變化。
語言差異在早期發育中就已顯現。作為嬰兒,女孩開始說話的時間比男孩早大約一個月,並且在幼兒園開始時,閱讀技能比男孩領先約12%。女孩在閱讀和寫作方面的優勢持續增長到整個學校,直到12年級,根據美國教育部收集的幾十年資料得出的結論,令人震驚的是,熟練閱讀的女孩比男孩多47%,寫作方面的差距甚至更大。
然而,這些差距在成年期似乎會縮小。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心理學家珍妮特·海德及其同事在1988年進行的一項分析表明,在所有語言技能的綜合測量中,普通女性的得分僅高於54%的男性。這種差異如此之小可能解釋了為什麼語言或識字差異的神經基礎尚未被揭示。2008年,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的神經科學家艾里斯·索默及其同事駁斥了一種流行的理論——女性使用大腦兩側來處理語言,而男性主要使用左側。在他們對20項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的分析中,研究人員沒有檢測到男性和女性之間語言側化程度的差異。
同樣,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女孩和女性在神經學上更適合閱讀。如果說有什麼與閱讀技能相關,那就是孩子們在校外為了樂趣而進行的閱讀量。女孩的閱讀量多於男孩,而這種額外的接觸會影響她們的學業表現。
從出生開始,兒童的語言接觸是他或她日後語言能力的最重要決定因素。幾個不同國家的大型研究表明,性別最多佔幼兒語言能力差異的3%,而兒童的環境和語言接觸至少佔50%。因此,父母越能讓他們的兒子沉浸在對話、書籍、歌曲和故事中,男孩在語言和識字技能方面取得良好開端的可能性就越大。ABC和押韻書非常適合教學音意識——聲音和字母之間的聯絡,這是學習閱讀的第一個障礙。與女孩相比,男孩通常選擇不同的型別——尤其是非小說、喜劇和動作故事——因此,讓男孩閱讀可能主要取決於找到吸引他們的書籍和雜誌。擁有強大閱讀計劃的學校已經設法消除了男孩和女孩分數之間的差異,這證明這種令人擔憂的差距更多的是教育和實踐問題,而不是天生的識字潛力。
三維思考
如果說女孩在語言技能方面有優勢,那麼男孩在空間領域——在時間和三維空間中視覺化和操作物體和軌跡的能力方面有優勢。空間技能方面的性別差異是認知差距中最大的差異之一。普通男性在心理旋轉方面的表現——也就是說,他可以想象一個複雜的物體被轉動時的樣子——優於高達80%的女性。
2008年,兩個研究小組報告說,早在三個月大的嬰兒中就存在心理旋轉方面的性別差異,其他證據表明,這種技能受到產前睪酮的影響。然而,技能差距的實際大小在兒童中遠小於成人:在四歲兒童中,普通男孩的表現僅優於60%的女孩。因此,男孩的技能提高似乎很可能是由於他們追求的廣泛的視覺空間興趣——瞄準、建造、投擲以及在無數駕駛和射擊遊戲中導航——遠遠超過女孩。為了支援這一觀點,蘇黎世大學兒童醫院的神經生物學家卡琳·庫西恩及其同事在2007年的一項研究中報告說,男孩和女孩的大腦在執行心理旋轉任務時表現出相似的神經活動核磁共振成像模式,正如同一研究人員在2005年的一項研究中所揭示的那樣,該任務在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大腦中引起了不同的反應。因此,男孩和女孩的大腦在空間處理方面似乎隨著他們的成長和練習不同的技能而發生分歧。
空間技能對於在科學和高等數學的幾個領域取得成功至關重要,包括微積分、三角學、物理學和工程學。波士頓學院教育心理學家貝絲·凱西的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之間的空間技能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數學SAT考試中男性持續存在的優勢,這顯然是進入工程學和其他技術學位課程的障礙。
儘管空間技能很重要,但它們並不是我們在學校刻意教授的東西。但許多研究表明,它們可以透過訓練得到提高,包括玩電子遊戲!如果男孩自然而然地在他們的課外活動中獲得更多這樣的練習,那麼女孩可能會從更多地接觸三維拼圖、快節奏的駕駛和瞄準遊戲以及棒球、壘球和網球等運動中受益。
性別、文化與大腦
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但大多數心理性別差異並不是特別大。例如,語言技能、數學表現、同情心甚至大多數型別的攻擊性方面的差距通常遠小於成人身高的差異,在成人身高差異中,平均身高5英尺10英寸的男性比99%的女性都高。當談到智力能力時,男性和女性的重疊遠多於他們的分離。
此外,這些性別差異中很少有像最近流行的說法那樣固定或硬性預設。基因和激素點燃了大多數男女差異的火花,但火焰在很大程度上被男孩和女孩成長的基本上獨立的文化所扇動。瞭解性別差異是如何產生的可以減少危險的刻板印象,併為父母和老師提供交叉訓練男孩和女孩思維的想法,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他們更令人不安的差異,並使所有兒童都能更充分地發展他們多樣化的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