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診斷常有缺陷

真正的患者 часто備受困擾,但時間和治療往往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

就在今年六月,華盛頓大學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 Marsha M. Linehan 做出了一個驚人的坦白。Linehan 以她在邊緣型人格障礙 (BPD) 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而聞名,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嚴重且難以治癒的精神疾病。這位 68 歲的 Linehan 宣佈,她在青少年時期曾因 BPD 住院治療。十幾歲的 Linehan 曾有自殺和自殘行為,她曾多次用刀具和其他尖銳物品割傷自己的肢體,並猛烈地用頭撞擊醫院的牆壁。1963 年的醫院出院總結中,她被描述為“醫院裡病情最嚴重的患者之一”。然而,儘管經歷了第二次住院治療,Linehan 最終還是康復了,並於 1971 年在芝加哥洛約拉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

許多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對 Linehan 勇敢的坦白感到震驚,這一坦白在《紐約時報》上獲得了高度關注。他們感到驚訝的部分原因幾乎肯定源於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BPD 患者 часто被認為是絕望的人,註定要過著痛苦的生活。他們也 часто被認為精神 настолько失常,以至於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取得成功。因此,像 Linehan 這樣成就卓著的人不符合 BPD 前患者的刻板印象。但正如 Linehan 的案例所表明的那樣,圍繞這種疾病的強烈悲觀情緒和汙名化 в значительной степени是不合理的。事實上,很少有心理疾病像這種疾病一樣被誤傳或誤解。

模糊的界限
紐約精神分析學家阿道夫·斯特恩在 1938 年創造了“邊緣型”一詞,他認為這種情況介於神經症和精神病之間模糊的“邊緣”地帶。這個詞用詞不當,因為 BPD 與大多數精神病性疾病幾乎沒有關係。這個名稱可能使人們普遍誤以為這種疾病適用於處於精神病邊緣的人,他們充其量只是勉強把握現實。毫不奇怪,公眾對 BPD 的理解,受到 1987 年電影《致命誘惑》(格倫·克洛斯飾演患有這種疾病的女性)等電影的影響,認為患者 часто以怪異和暴力的方式行事。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些臨床醫生犯下的一個錯誤是,他們假定對治療反應不佳或對治療師的建議有牴觸情緒的患者 часто是“邊緣型人格”。一些精神衛生工作者甚至似乎習慣性地將“邊緣型人格”標籤貼在幾乎所有難以相處的客戶身上。正如哈佛大學精神病學家喬治·瓦利安特在 1992 年的一篇文章中觀察到的那樣,BPD 的診斷 часто反映了臨床醫生對具有挑戰性的患者感到沮喪的反應。

實際上,BPD 旨在適用於情緒和人際關係不穩定的特定人群。事實上,Linehan 認為,這種疾病更好的名稱是“情緒失調障礙”。BPD 患者的日常生活 в значительной степени就像坐過山車一樣。他們的情緒 часто在正常、悲傷或敵對之間劇烈波動,即使是輕微的挑釁也會如此。正如 Linehan 在 2009 年接受《時代》雜誌採訪時指出的那樣,“邊緣型人格的人在心理上相當於三度燒傷患者。可以 так сказать,他們根本沒有情緒皮膚。”他們對他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他們 часто在前一天崇拜自己的浪漫伴侶,第二天就憎恨他們。他們的身份 тоже是不穩定的;患者可能缺乏對自身清晰的認知。而且他們的衝動控制能力很差;他們很容易對他人——以及自己——爆發憤怒。[有關 BPD 的症狀、病因和治療的更多資訊,請參閱 Molly Knight Raskin 的文章“當激情成為敵人時”;《大眾科學思想》,2010 年 7 月/8 月。]

進一步加劇 BPD 汙名化的是這樣一種假設,即幾乎所有進行自殘行為(如割腕)的人都是所謂的邊緣型人格。事實上,在 2006 年對 89 名進行自殘和相關形式的非自殺性自傷的住院青少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馬修·諾克及其同事發現,48% 的人不符合 BPD 的標準。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患有其他人格障礙,例如迴避型人格障礙,這種障礙與對拒絕的明顯恐懼有關。

一旦是邊緣型人格,就永遠是邊緣型人格嗎?
關於 BPD 的兩個相關謬誤是,患者實際上永遠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好轉,而且基本上是無法治癒的。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許多 BPD 患者在幾年後襬脫了診斷。例如,在 2006 年的一項調查中,當時都在石溪大學工作的心理學家 C. Emily Durbin 和 Daniel N. Klein 發現,雖然最初有 16% 的 142 名精神障礙成年人符合 BPD 的標準,但十年後只有 7% 符合標準。此外,樣本中 BPD 症狀的平均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顯著下降。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心理學家 Timothy J. Trull 及其同事的工作同樣表明,許多表現出 BPD 某些特徵的年輕人僅在兩年後就不再表現出這些特徵,這表明 BPD 的早期跡象 часто會消退。

BPD 不易治療。然而,Linehan 已經證明,她稱之為“辯證行為療法” (DBT) 的干預措施對許多患者有一定幫助。DBT 鼓勵客戶接受他們的痛苦情緒,同時承認這些情緒是不健康的,需要幫助。它教會患者特定的應對技巧,例如正念(非評判性地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容忍痛苦和掌握負面情緒。杜克大學心理學家托馬斯·R·林奇及其同事在 2007 年回顧的對照研究表明,DBT 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的自殺和自殘行為。林奇及其合作者還發現,DBT 可以減輕絕望感和其他抑鬱症狀。儘管如此,DBT 並非萬能藥,也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 DBT 可以穩定患者的身份或人際關係。初步但有希望的資料表明,某些藥物,包括丙戊酸鹽等情緒穩定劑,可以減輕 BPD 的人際關係和情緒波動,這是德國美因茨大學醫學中心精神病學家克勞斯·利伯及其同事在 2010 年的一篇綜述中提出的。

持續的挑戰
並非所有 BPD 患者都能自行好轉或透過治療好轉,即使是那些好轉的患者,通常也仍會與情緒和人際關係波動的惡魔作鬥爭。然而,對這種情況的極端負面看法是不應該的,將一大批精神病患者誤貼上邊緣型人格的標籤 тоже是不應該的。同樣不可否認的是,許多臨床醫生必須更加謹慎地使用 BPD 標籤,避免將其貼在幾乎所有對抗性或對治療無反應的患者身上。

幸運的是,存在謹慎樂觀的空間。正如巴里大學精神病學家 Len Sperry 在 2003 年的一篇綜述中指出的那樣,BPD 是所有人格障礙中研究最多的,這一事實在今天仍然成立。這項工作的成果有望提高對 BPD 的理解,這可能會減少圍繞這種廣泛誤解的診斷的汙名化。如果是這樣,那麼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像 Marsha Linehan 這樣曾經與 BPD 作鬥爭的成功人士將不再被視為證明規則的例外。

(延伸閱讀)

  • 《邊緣型人格障礙揭秘:理解和應對 BPD 的基本指南》。Robert O. Friedel 著。Da Capo Press,2004 年。

  • 《邊緣型人格的生物社會發展模型:詳細闡述和擴充套件 Linehan 的理論》。Sheila E. Crowell、Theodore P. Beauchaine 和 Marsha M. Linehan 合著,發表於《心理學公報》,第 135 卷,第 3 期,第 495–510 頁;2009 年 5 月。

Scott O. Lilienfeld 是埃默裡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更多作者:Scott O. Lilienfeld

Hal Arkowitz 是亞利桑那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作者感謝 Lori Marino 在本文中提供的慷慨幫助。

更多作者:Hal Arkowitz
SA Mind Vol 22 Issue 6這篇文章最初以“心理健康的事實與虛構:沒有眼淚的悲傷”為標題發表在 SA Mind 第 22 卷第 6 期(),第 64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112-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