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內容的陽光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色情製品的使用沒有負面影響,甚至可能阻止性暴力

過去獲取色情製品很困難。租借一部X級電影需要偷偷溜進錄影店後面的隔離房間,而想看裸體寫真意味著要面對店員購買色情雜誌。現在,色情製品只需一次谷歌搜尋即可獲得,而且大部分是免費的。年齡限制也變得毫無意義,社交媒體的出現——根據美國全國青少年和意外懷孕預防運動組織的資料,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在網上傳送或釋出了自己的裸照。

隨著色情製品的獲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容易,政治家和科學家都重新燃起了對解讀其心理影響的興趣。當然,色情成癮或過度消費似乎會導致關係問題[參見哈爾·阿科維茨和斯科特·O·利林菲爾德的“位元與位元組中的性”;《大眾科學思想》,2010年7月/8月]。但是,對於大多數色情製品使用者典型的更隨意的接觸呢?與許多人的看法相反,最近的研究表明,適度消費色情製品不會使使用者更具攻擊性,不會助長性別歧視或損害人際關係。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有什麼影響的話,接觸色情製品可能會使某些人更不可能犯下性犯罪。

色情製品會傷害女性嗎?
關於色情製品最常見的擔憂是,它透過鼓勵性別歧視、提高性期望從而損害人際關係,間接地傷害女性。有些人擔心它甚至可能煽動對婦女的暴力行為。然而,資料不支援這些說法。“絕對沒有證據表明色情製品有任何負面作用,”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太平洋性與社會中心主任米爾頓·戴蒙德說。“這是一個道德問題,而不是一個事實問題。”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2007年,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650名年輕男性關於他們使用色情製品和性生活的情況。正如他們在《性行為檔案》中報道的那樣,科學家們發現,主流非暴力色情製品的使用者與非使用者相比,性滿意度既不高也不低。兩組人在他們當前或最近的關係中都感受到相同程度的親密感,並分享了相同範圍的性經歷。但當涉及到暴力或戀物癖色情製品時,各組之間出現了分歧。這些型別色情製品的消費者似乎更頻繁地手淫,一生中有更多的性伴侶,並且與他們觀看非暴力色情製品的同齡人相比,關係親密度略低。

經常使用色情製品似乎也不會鼓勵性別歧視。2007年,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文化研究專家艾倫·麥基設計了一份問卷,以評估性別歧視傾向。他將他的調查問卷附在一家郵購公司分發的色情材料的貨件中,並在網上釋出。來自1023名色情製品使用者的回覆表明,受試者消費的色情製品數量並不能預測他們是否會對女性持有負面態度。調查問卷中最具性別歧視的受訪者通常是年齡較大的男性,他們投票給右翼政黨,居住在農村地區,並且受教育程度較低。

但該問卷可能遺漏了一個關鍵的細微差別。在2004年發表在《心理學與人類性行為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德克薩斯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對男女大學生進行了不同的調查,發現雖然色情製品消費者並沒有表現出對女性更負面的態度,但他們比其他受訪者更傾向於認為女性應該受到保護免受傷害——調查人員稱之為“仁慈的性別歧視”。

用幻想進行自我治療
對色情製品最嚴重的指責也許是它會煽動性侵犯。但不僅強姦統計資料表明並非如此,一些專家認為,消費色情製品實際上可能會透過為異常性慾提供安全、私密的出口來減少強姦的慾望。

“美國的強姦和性侵犯率處於自196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德克薩斯A&M國際大學心理學和刑事司法學教授克里斯托弗·J·弗格森說。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在過去的40年中,隨著色情製品在曾經受到限制的日本、中國和丹麥的普及,強姦統計資料大幅下降。在美國境內,1980年至2000年間網際網路接入最少的州——因此也是網際網路色情製品接入最少的州——強姦發生率增加了53%,而網際網路接入最多的州報告的強姦案件數量下降了27%,這是西北大學法學教授安東尼·達馬託在2006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的。

重要的是要注意,這些關聯僅僅是關聯。它們並不能證明色情製品是觀察到的犯罪減少的原因。然而,這些趨勢“與強姦和性侵犯部分受到色情製品影響的理論不符”,弗格森解釋說。“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我們可以說證據根本不存在,現在是時候摒棄這種信念了。”

如果事實證明色情製品的使用實際上減少了強姦的慾望呢?這是一個有爭議的想法,但一些研究支援它。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工作報告稱,性犯罪者接觸色情材料的年齡往往比非犯罪者晚。1992年,倫敦帝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理查德·格林在他的著作《性科學與法律》中披露,在性犯罪者診所尋求治療的患者通常表示,色情製品幫助他們將異常性行為限制在他們的想象範圍內。“色情製品似乎具有保護作用,”戴蒙德說,這可能是因為接觸色情製品與較低水平的性壓抑有關,而性壓抑是潛在的強姦風險因素。

個人關注
壓抑似乎在色情製品的謎題中佔據重要地位。2009年,猶他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邁克爾·P·圖希格詢問了299名大學生,他們是否認為自己的色情製品消費有問題;例如,引起侵入性的性想法或難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性伴侶。然後,他評估了這些學生,以瞭解他們問題的根本原因。

結果表明,在色情製品觀看者中,每個受試者消費的色情製品數量與他們的精神狀態無關。圖希格發現,最重要的是受試者是否試圖控制自己的性想法和慾望。他們越是試圖壓制對性和色情製品的衝動,他們就越有可能認為自己使用色情製品有問題。研究結果表明,壓制觀看色情製品的慾望,例如,出於道德或宗教原因,實際上可能會增強對它的渴望並加劇性問題。圖希格說,這一切都與“個人觀點和個人價值觀”有關。換句話說,色情製品的影響——積極的或消極的——與媒體本身關係不大,而與觀看它的人息息相關。

(延伸閱讀)

  • 色情製品、公眾接受度和性相關犯罪:綜述。米爾頓·戴蒙德,載於《國際法律與精神病學雜誌》,第32卷,第5期,第304-314頁;2009年9月/10月。

  • 觀看網際網路色情製品:對於誰來說有問題,如何以及為什麼?邁克爾·P·圖希格、傑西·M·克羅斯比和賈裡德·M·考克斯,載於《性成癮與強迫症》,第16卷,第4期,第253-266頁;2009年10月。

梅琳達·溫納·莫耶,《大眾科學》的特約編輯,是《如何培養不混蛋的孩子:從幼兒到青少年,基於科學的更好育兒策略》(G. P. Putnam’s Sons,2021年)的作者。她在2021年9月號上撰寫了關於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響女性的原因。

更多作者:梅琳達·溫納·莫耶
SA Mind Vol 22 Issue 3本文最初以“視角:低俗內容的陽光面”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第22卷第3期(),第14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71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