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庫茲韋爾不朽的野心:《超驗人》評論

一部關於雷·庫茲韋爾認為技術可以戰勝死亡的紀錄片,揭示了這位未來學家的情感生活,但未能質疑他大膽的論斷

在宇宙誕生和毀滅的漩渦蒙太奇,以及他個人歷史中的新聞片風格劇照的背景下,著名發明家和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坐在剪影中,沉思著死亡。他沉思著死亡造成的浪費和痛苦,以及人們在生命最後時刻必須經歷的絕望和失落。“這是一種如此深刻的悲傷、孤獨的感覺,我真的無法忍受,”他承認。

然後,他愉快地補充道,“所以我又開始思考我如何才能不死。”

超驗人》的開場片段,這部由導演巴里·托勒密執導的關於庫茲韋爾及其思想的新紀錄片,簡潔地概括了其主題有時令人震驚的預測和關注點。這部電影講述了庫茲韋爾的信念,即在短短幾十年內,技術將使人類能夠超越其生物學的身體和智力限制。它還將庫茲韋爾描繪成一位傑出的人物,他個人始終超越了他懷疑者的懷疑和誤解。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塑造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超驗人》剪輯巧妙,引人入勝,但不幸的是,它對庫茲韋爾過於崇拜和尊敬,這對它自身不利。它在某種程度上想成為一部關於思想的電影,但令人沮喪的是,它拒絕真正挑戰它提出的任何觀點——無論是支援他還是批評他的觀點。鑑於這部電影的主題是人類的救贖或毀滅,它缺乏對天真好奇以外的觀點的承諾是令人不滿意的。

正如電影所表明的那樣,庫茲韋爾一直受到強大思想的驅動。作為國家技術獎章的獲得者,他是光學字元識別、語音識別和其他技術的先驅,從他 17 歲時發明的一臺可以創作音樂的計算機開始。他在 20 世紀 80 年代對創新的研究使他相信,他所謂的“加速回報定律”支配著進步,這意味著技術以指數級的速度增長。(計算機晶片上電晶體每 18 個月翻一番,即眾所周知的摩爾定律,就是這種增長的一個例子。)

庫茲韋爾在他的著作《智慧機器的時代》(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1990 年) 和《精神機器的時代:當計算機超越人類智慧時》(維京出版社,1999 年) 中普及了加速回報的概念,他在書中預測了未來幾十年這種進步速度的後果。他在 2005 年出版的《奇點臨近》(維京出版社) 中重新審視並加倍強調了這一論點,該書認為到本世紀中葉,歷史將達到“技術奇點”:一個拐點,屆時人工智慧和增強智慧將控制進一步的進步,並開啟一種人間天堂。基因學、奈米技術機器人技術將使人類及其有知覺的創造物擁有永生、無限資源和無限智慧。

儘管這種願景可能令人眼花繚亂,《超驗人》透過精心選擇的視覺效果和聲音片段,很好地向觀眾介紹了它。導演巴里·托勒密說,當他讀到《奇點臨近》時,他確信這是有史以來最深刻的書籍之一,他必須為此拍一部電影。在庫茲韋爾的合作下,托勒密花了兩年時間跟隨這位未來學家走遍五大洲,進行他的多項業務,並宣揚指數級進步的信條。

儘管庫茲韋爾確信,但許多人並不相信他的觀點——尤其是在他聲稱即將發生轉型的某些醫療和技術領域,甚至在其他方面尊敬他的思想家中。正如麻省理工學院位元和原子中心主任尼爾·格申菲爾德在鏡頭前評論的那樣,“雷一貫的做法是採取大家一致同意的一系列步驟,並採用大家一致同意的推斷原則,並表明它們會導致沒有人同意的事情,”因為“它們看起來太瘋狂了”。

正如在電影中看到的那樣,庫茲韋爾對那些不認同他關於技術增強超越觀點的觀點的人,特別是在延長壽命問題上,其回應並非不友善,而是帶有居高臨下的姿態。他說,他意識到人們對這些想法感到“威脅”,但他們最終會接受這種進步的逐步實現。他似乎從不相信,訊息靈通的人可能會因與他們自身弱點無關的原因而不同意或不贊成他的觀點,而是他們可能是正確的,而他可能是錯誤的。

同樣,庫茲韋爾認為他自己拒絕死亡是唯一恰當的回應。他告訴鏡頭,那些說他們已經學會接受死亡的人是在自欺欺人;社會麻木地讚美死亡,因為它已經屈服於它。庫茲韋爾對死亡的頑固蔑視可能源於神經質的否認,而不是源於智力上的獨立性,這種可能性對他來說顯然是荒謬的。

事實上,在《超驗人》在紐約市放映後的問答環節中,庫茲韋爾對自己犯錯的想法的態度顯露無遺。一位觀眾問他這些年來他犯了什麼錯誤。庫茲韋爾提到他最近寫了一篇 150 頁的對他迄今為止的預測的評論,並得出結論,其中約 86% 是正確的。(披露:在查看了他自己的預測後,我有一個相當不同的評估——請參閱這裡這裡這裡。)當被問到他做錯了什麼時,庫茲韋爾提到他曾預測自動駕駛汽車現在應該很普遍了。但他趕緊指出,谷歌最近測試了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這些汽車已經在繁忙的道路上行駛了超過 225,000 公里,這意味著這種汽車確實會到來,只是還需要幾年時間。

這就是庫茲韋爾對他失敗的看法:對他來說,他的錯誤只是尚未證明其本質正確的預測。

庫茲韋爾的舉止——不張揚、冷靜、自信而超然——可能顯得冷酷,尤其是當他如此實事求是地談論擺脫我們所知的人類狀況時。理所當然的是,電影製作人努力尋找庫茲韋爾內心更溫暖、更古怪的靈魂——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他們將這位發明家和未來學家展現為一個慈愛的家庭男人,他戴了 30 年的米老鼠手錶,住在一棟裝飾著數百個獎項和榮譽的美麗房子裡,還有一張艾拉妮絲·莫莉塞特的 海報和大約 300 個貓雕像。他是一個早年就宣佈要用他的發明改變盲人和聾人生活的人,並且他從殘疾人群體那裡獲得的熱情接待證明了他實現了這一承諾。

不過,有時這部電影可能會努力使庫茲韋爾比他實際上更貼近人。在紐約放映後,一位觀眾問庫茲韋爾,當人們稱他為“瘋子”時,他為什麼會感到受傷。“你認為它會困擾我是基於什麼?”庫茲韋爾回答道。觀眾指出,在電影中,在一次電臺直播節目中發生了這種情況,鏡頭似乎定格在他悲傷的表情上。“這部電影沒有顯示我的真實反應,”庫茲韋爾說。同樣在臺上的托勒密沒有發表評論。

這部電影的情感主線是庫茲韋爾對他父親的愛,他的父親是一位作曲家,他說他的“天賦在生活中受挫”,並且在 58 歲時死於心臟病。這部電影將庫茲韋爾拒絕接受死亡不可避免的事實與他對永生的追求結合在一起,他相信醫學和技術的進步將在他自己去世之前實現這一目標。實際上,這部電影敢於讓觀眾得出流行的心理學結論,即庫茲韋爾對技術永生的信念實際上是他為了避免面對對死亡的恐懼而投射出來的幻想——庫茲韋爾肯定會對此提出異議的觀點。

這就是這部電影最大的缺陷:它拒絕提出這個問題,並挑戰庫茲韋爾關於他自己信仰的敘述。庫茲韋爾承認他父親的去世對他來說意義重大(並讚揚這部電影幫助他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他從未承認,甚至沒有在鏡頭前提到,這一事實是否可能影響了他對奇點將在他有生之年到來的確定性。

這部電影足夠公正,讓一些更尊重庫茲韋爾的批評者有機會表達他們與他的分歧,但它從未展示任何人直接與庫茲韋爾爭論,因此觀眾無法瞭解誰可能具有更合理的觀點。這部電影似乎致力於這種不干涉的方式。托勒密跟隨庫茲韋爾兩年,顯然沉浸在這些想法中;他肯定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是這樣,他會對此保密。

因此,這部電影未能表明對他的想法的抵制通常不僅僅基於不知情的不相信,而且庫茲韋爾所依賴的科學有時相當薄弱。例如,庫茲韋爾指出,生物進化顯示出與技術相同的指數變化速度——許多生物學家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他自信地預見將人類意識和記憶上傳到計算機中,但沒有涉及神經科學家對這種可能性提出的廣泛反對意見。他談論用藥丸和補充劑“重新程式設計[他的]生物化學”,但沒有注意到該方案背後的科學有時依賴於對研究文獻的選擇性解讀。他肯定地談論基因作為“軟體”,但掩蓋了這種隱喻的問題

這部電影中到處都非常需要挑戰,尤其是在庫茲韋爾令人心酸、古怪的信念中,即技術有朝一日將幫助他復活他的父親。利用從父親墳墓中搜尋來的退化的 DNA,從認識他的人的頭腦中提取的記憶,以及該男子的論文和音樂中的資訊(庫茲韋爾一絲不苟地將其儲存起來),據推測,後奇點技術將能夠創造出該男子的複製品。

很難知道從哪裡開始指出該計劃的問題。但撇開技術和哲學上的保留意見不談,庫茲韋爾認為如此單薄的模擬物是他的父親,甚至是一個吸引人的代理人,這說明了他的個性如何?一部更深刻的紀錄片會想知道。

庫茲韋爾和《超驗人》想要傳達的是,技術將幫助人類超越生物學的侷限,成為某種字面意義上更神聖的存在。然而,庫茲韋爾似乎天真地對這種可能性的哲學和實際影響不感興趣——並非不瞭解,而是樂觀地認為問題會迎刃而解。矛盾的是,在一 部關於擴充套件人類意義的電影中,主人公有時顯得情緒失常,以至於他自己的人性都感覺不真實。

未來學家凱文·凱利——他對瘋狂的技術推斷並不陌生,就像他在 2010 年出版的《技術想要什麼》(Viking) 一書中一樣——認為庫茲韋爾可能在技術發展方向上是對的,但在不朽和其他夢想實現的速度方面過於樂觀。在電影中,他形容庫茲韋爾“更像一位詩人而不是一位機械師”,並補充說,庫茲韋爾對其觀點的堅定不移使他成為一種“現代先知……這是錯誤的”。

凱利的評估可能是這部電影中最精明的。庫茲韋爾堅定地認為指數級進步的天使將戰勝一切懷疑。他打算看到奈米技術體現的智慧向外擴張,佔據宇宙中的每一個物質微粒,直到宇宙本身也產生意識。他的目光放在長遠的博弈上,他打算親眼見證的無限長遠的博弈。那些與他一同進入永恆的評論家將意識到,他是第一個也是最清晰地看到這一切的人——如果你願意的話,這是一種獨特的區別。

“上帝存在嗎?”庫茲韋爾在電影中反問道。“我會說,‘還沒’。”這個笑話的機智幾乎掩蓋了其核心的自負。

(二月期間,庫茲韋爾和托勒密將帶著《超驗人》進行巡迴演出,在紐約市、聖何塞、洛杉磯、華盛頓特區、波士頓、倫敦和多倫多放映,最終於 3 月 1 日在 iTunes 和點播電影上釋出。DVD 版本計劃於 5 月 24 日釋出。請訪問 transcendentman.com 獲取詳細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