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有時會覺得他們理解世界的普通方式是客觀公正的,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事實可能並非如此。這些研究表明,人們的道德判斷實際上會對他們對周圍世界的整體理解產生驚人的影響。
在早期對此問題的一項研究中,我觀察了人們通常如何思考人類行為的“副作用”。
想象一下公司董事會的場景。董事長正在考慮一項新政策。他說:“我知道這項政策會損害環境,但我根本不在乎。我只關心儘可能多地賺錢。所以我們還是這樣做吧。” 公司採納了這項政策,果然,環境受到了損害。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你正在幫助確保那些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現在考慮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
董事會主席是故意損害環境的嗎?
這個問題的各種版本已經被給予了數百個實驗的參與者,而且在每一種情況下,結果都是一樣的。人們傾向於說答案顯然是肯定的。董事長非常清楚他會損害環境,並決定無論如何都要這樣做。所以很明顯他是故意的。
但現在假設我們只對我們的故事做一個小的改變。我們將幾乎所有內容都保持不變,但我們會調換結果的性質。這一次,我們不說是政策“損害”環境,而是說是政策“幫助”環境。
讓我們在這個新版本中再次回顧這個故事。我們回到了公司董事會,但這一次,董事長的講話略有不同:“我知道這項政策會幫助環境,但我根本不在乎。我只關心儘可能多地賺錢。所以我們還是這樣做吧。” 公司採納了這項政策,果然,環境得到了幫助。
現在考慮相應的問題
董事會主席是故意幫助環境的嗎?
如果你們和大多數實驗參與者一樣,你對第二個版本的反應與你對第一個版本的反應非常不同。面對這第二個版本,大多數人會說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董事長根本不是想幫助環境;他只是想賺錢。所以很明顯他不是故意的幫助。
但是請注意,這兩個版本幾乎在所有方面都完全相同。在這兩種情況下,董事長都知道他將要造成一種影響。在這兩種情況下,他都根本不在乎。唯一的區別是影響是道德上壞的事情(損害)還是道德上好的事情(幫助)。所以看起來這裡發生了一些非常奇怪的事情。人們對董事長所做的是好是壞的判斷,正在以某種方式影響他們對他是“故意”還是“無意”的判斷。
實驗哲學最近的工作在許多其他領域也發現了這種效果。道德判斷似乎會影響人們對一個人是否“導致”了某事、一個人是否“知道”了某事、一個人實際上是在“做”某事還是僅僅是“允許”某事的判斷。但這一切為什麼會發生呢?目前,存在許多相互矛盾的假設——以及一系列有趣的實驗結果——但沒有人真正知道答案。
請在約書亞·諾貝 2011 年 11 月的《大眾科學》文章中瞭解更多關於他的工作的文章:“思想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