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哥本哈根—在這座城市陰沉的天空下,有一點是明確的:在印度排放的一噸二氧化碳與在美國排放的一噸二氧化碳是相同的。雖然一些著名的反對者也出席了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但他們的出現基本上沒有引起注意,因為大多數國家的代表都接受二氧化碳分子捕獲大氣中熱量的基本物理原理。 但不太清楚的是,來自193個國家的各位談判代表如何在科學界對氣候變化及其進展的新認識融入進來,特別是在關於協議可能是什麼樣子的各種草案文字在貝拉中心擁擠的大廳中流傳之際。
歐盟委員會環境總幹事卡爾·法肯貝格說:“我們的出發點是環境。” “我們在這裡尋求的是一項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以及我們在全球各地看到的氣候變化後果的成果。”
普遍的共識似乎是,到2050年,溫室氣體的全球排放量必須比1990年的水平減少50%,發達國家和歐盟(E.U.)、日本和美國等機構做出更大的減排,以允許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實現增長。 法肯貝格說:“我們可以接受不同的承諾,但它們需要以連貫的方式進行核實。” “發展中國家持續的碳基經濟增長正在加劇貧困,而不是緩解貧困。”
但根據之前的協議,例如1992年最初達成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發達國家的排放量本應在2000年達到峰值,此後下降。 然而,“自2000年以來,排放量一直在上升”,印度大使錢德拉謝卡爾·達斯古普塔指出。 事實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每年上升約百萬分之二,迄今已達到約387ppm。 一些科學家,如美國宇航局氣候學家詹姆斯·漢森認為,鑑於北極海冰融化等影響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任何高於350ppm的濃度都是危險的,這比科學家們預期的要快得多。
法肯貝格說:“我們需要制定基於科學的目標。” 歐盟已確定將升溫幅度控制在平均氣溫上升2攝氏度以內(平均氣溫已經升高了0.7攝氏度),這大致相當於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為450ppm。
當然,許多科學家認為,按照目前的努力,世界將大大超過450ppm。 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的地球化學家華萊士·布勒克爾說:“世界最終將不得不建立一個碳排放大餅並將其分割開來。” “每個國家能夠新增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總量。”
而這才是爭論真正開始的地方。 中國大使於慶泰說:“對於發達國家來說,當涉及到排放空間時,他們的基本態度是,我的就是我的。 我從你那裡拿走的東西我必須保留。” “對於我們發展中國家來說,我們的立場是我們的排放空間被佔領了,我們想要回它們。”
當然,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居世界首位,但按人均計算,中國遠遠落後於美國、歐盟和日本。 達斯古普塔認為,每個人都平等地享有大氣資源的權利,他主張實行人均排放限制。 “這種資源,在歷史上首次成為供應有限的資源,如何在國際社會中進行分配?”
當然,斯坦福大學氣候學家斯蒂芬·施耐德等科學家指出,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最嚴重地落在最貧窮的國家,這些國家適應能力最弱。 孟加拉國談判代表誇姆魯爾·伊斯蘭·喬杜裡認為,氣候變化將沖走他的國家約5%至10%的土地。 “它還將對發展以及人權、移民和流離失所產生巨大影響。”
多明尼加的氣候談判代表克里斯平·格雷瓜爾補充說:“我們正處於氣候變化的最前沿。” “我們的一些島嶼將會消失。 我們接受這一點。 我們希望達成一項能夠解決我們生存問題的協議。”
這意味著所有人都需要減排。 達斯古普塔說:“問題不在於是否希望降低發展中國家排放增長率。 當然是希望的。” “問題是誰買單?”
歐盟方面希望,其榜樣能夠起到示範作用,啟動碳排放交易機制,對每公噸二氧化碳排放定價約為11歐元。 法肯貝格指出,歐盟經濟實際上已經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進一步增長脫鉤,2007年經濟增長約2.5%,而排放量下降約4%。
但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的言論在多大程度上與實際行動相符,目前尚不清楚。 於慶泰說:“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中,不乏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檔案。 我們有《公約》,我們有《京都議定書》。” “如果你看看這些基本檔案,就會發現有一系列承諾沒有兌現。 因此,如果我們想從哥本哈根會議中獲得積極成果,就必須在採取實際行動以兌現我們作為主權國家的承諾方面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