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以支援我們。 訂閱。購買訂閱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項新的加州研究表明,飲用私人井水的農村居民患帕金森病的可能性要高得多,這一發現支援了農用殺蟲劑可能是部分原因的理論。
在美國,近一百萬人(每 300 人中就有一人)患有這種無法治癒的神經系統疾病。帕金森病最初表現為輕微的震顫,通常會發展為嚴重的肌肉控制問題,使患者難以行走和說話。
在過去的幾年裡,越來越多的證據使許多專家懷疑殺蟲劑會攻擊發育中的大腦,可能是在子宮內或嬰兒期,導致晚年出現神經系統疾病。許多廣泛用於農場的殺蟲劑都是強效神經毒素,暴露於這些殺蟲劑混合物的實驗動物會產生帕金森病症狀。此外,先前對農民和農村居民的幾項研究也報告了這種關聯。
這項對加州中央谷地 700 多人的新研究發現,那些可能飲用了受汙染的私人井水的人患帕金森病的比例更高。
對於那些私人井附近噴灑了廣泛使用的殺蟲劑炔蟎特或毒死蜱的人來說,風險高達 90%。
領導這項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流行病學教授貝婭特·裡茨說,患有帕金森病的人“更可能飲用過私人井水,並且平均飲用時間比沒有患病的人長 4.3 年”,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線上期刊《環境健康展望》上。
與市政供水不同,私人水井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監管,也不監測汙染物。許多井的深度不到 20 碼,一些用於殺死害蟲和雜草的農作物化學物質可能會滲入地下水。
研究參與者居住在弗雷斯諾縣、克恩縣和圖萊裡縣——加州農業帶的核心地帶。約有 17% 的人在 1974 年至 1999 年的研究期間報告飲用了私人井水。
先前的研究報告了帕金森病與農村井水消費和農藥使用之間的聯絡。然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是第一個研究人們與特定化學物質的接近程度並估計其暴露量的研究。研究人員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和土地利用地圖,根據加州農藥使用記錄進行了分析。
這項研究的一個弱點是,科學家們並不確切知道研究中的每個人都暴露於什麼物質,因為私人水井沒有經過測試。與噴灑農藥的田地距離較近並不一定意味著他們的井水受到了汙染。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小組檢查了州記錄,確定了 1974 年至 1999 年期間使用農藥的地點。然後,他們將研究中每個參與者的地址與這些記錄進行了比較。由此,他們根據房屋 500 米範圍內使用的農藥量,估算了每個人透過空氣和水的暴露量。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流行病學博士後研究員喬納森·謝夫里爾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說這項新研究“是一項有趣的研究”,它在將農藥與帕金森病聯絡起來方面“比之前的研究更進一步”。
大多數其他研究根本沒有暴露資訊,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則利用了歷史資料,謝夫里爾稱之為“一個主要優勢”。不過,他補充說,“重要的是要注意,作者沒有測量水中農藥的濃度或確定參與者飲用了多少井水。”
研究中包括 26 種農用農藥,但對 6 種廣泛使用的農藥進行了單獨研究,以尋找與帕金森病的聯絡。目的是確定可能需要進一步調查的特定農藥。
研究表明,在 500 米範圍內飲用過 12 種或更多農藥井水的人患帕金森病的可能性高出 66%。空氣傳播的暴露量僅略微增加了風險。
與該疾病最強的聯絡是炔蟎特。根據該研究,那些井附近有噴灑該化學物質的田地的人患帕金森病的風險高出 90%。
根據加州農藥管理部資料庫的資料,2007 年,加州農作物噴灑了約 50 萬磅炔蟎特,主要用於堅果、玉米和葡萄。
炔蟎特以 Omite 和 Comite 的名稱銷售,自 1969 年以來一直用於農作物,但由於存在致癌風險,美國環境保護署於 1996 年撤銷了其多種用途,包括噴灑許多水果和豆類。然而,美國環保署在 2001 年批准其繼續用於受限農作物,並報告稱,根據癌症風險,飲用水中的含量低於令人擔憂的水平。
研究還發現,殺蟲劑甲萘威和毒死蜱也存在很強的聯絡,它們分別使患帕金森病的風險增加了 67% 和 87%。毒死蜱以 Dursban 和 Lorsban 的名稱銷售,已於 2001 年在美國禁止用於住宅用途,但仍廣泛用於棉花、玉米、果樹和其他農作物。甲萘威由於其毒性而受到高度限制,主要用於苜蓿。
近年來,科學家們收集了大量的人類和動物證據,表明接觸農用農藥,特別是在生命早期,可能在誰會患上帕金森病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發現,暴露於兩種常用農藥(代森錳鋅和百草枯)混合物的新生小鼠,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出現帕金森病症狀。今年早些時候,裡茨和同事在調查了暴露於這兩種相同農藥的中央谷地居民後,報告了類似的人類結果。
帕金森病是由於大腦中一個叫做黑質的區域中的神經細胞死亡引起的,該區域產生多巴胺。隨著多巴胺的減少,大腦中控制身體如何以及何時運動的資訊會被阻斷。
只有一小部分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有該疾病的基因或家族史。專家說,絕大多數病例的病因可能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結合。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在環境健康新聞,該新聞來源由非營利性媒體公司環境健康科學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