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手術檯上,一位病人開始大量出血。醫務人員用一塊又一塊海綿吸血,不確定究竟失血多少。主治醫師是否應該下令輸血?患者可能仍然有足夠的紅細胞來完成剩餘的手術,但實驗室檢測以確認計數可能需要 15 到 45 分鐘。
面對這種情況,許多醫生選擇輸血——在美國,每年手術期間輸血的次數高達 190 萬次。然而,尚不清楚所有這些輸血是否都是必要的。現在,一項新技術可能會澄清這一點並阻止血液流失。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非侵入性裝置,可以即時測量患者的紅細胞(特別是血紅蛋白水平),從而為醫生提供關於患者何時真正需要輸血的持續資訊。
在一項針對擇期骨科手術(如膝關節和髖關節置換術)的小型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包括實驗室檢查和觀察在內的標準方案導致約 4.5% 的患者在手術期間接受輸血,而對於那些依賴新裝置的患者,只有 0.6% 的患者需要額外輸血。該裝置似乎還減少了平均用血量。Jesse Ehrenfeld 是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循證麻醉中心的負責人,他將於週一下午在聖地亞哥舉行的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年會上展示其團隊的研究成果。
“這項技術有可能成為手術室中真正有用的技術,”Ehrenfeld 說。他指出,僅在他所在的醫院,就向患者輸送了約 33,000 至 38,000 個單位的血液,而且很可能“其中一些血液我們可能不需要輸送”。
該裝置不會刺穿皮膚。相反,一個貼紙(Ehrenfeld 說,“看起來像創可貼”)被貼在患者的手指上。一個夾式裝置採用近紅外光來測量血紅蛋白水平——類似於血氧水平監測技術。血液根據其相對成分(包括血紅蛋白)的濃度以不同的方式吸收光;Masimo 公司的發言人 Dana Banks 解釋說,該裝置依靠幾種不同的波長來評估體內迴圈紅細胞的相對數量,Masimo 公司是該感測器的製造商。
杜克大學圍手術期臨床研究主任 Elliott Bennett-Guerrero 對這項臨床試驗的訊息表示歡迎。Bennett-Guerrero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指出,輸血研究長期以來一直依賴觀察性研究,而不是更可靠的隨機對照試驗。
他說:“沒有好的科學依據來指導我們”何時是給患者輸血的最佳時機。“如果病人正在你面前 активно 出血,而你不確定血紅蛋白 [水平] 是多少,那麼許多病人被輸血也就不足為奇了,”他指出。
一切都在數字中
在最近的骨科手術試驗中,研究人員研究了 327 名患者在手術期間的輸血率,其中約一半患者被分配到標準護理組,而其餘患者在手術期間使用新裝置監測血紅蛋白水平。
手術期間需要輸血的患者人數很少(標準護理組為 7 人,即時監測組為 1 人),因此研究人員回顧了六個月前的記錄,以找到一組接受標準輸血方案的匹配佇列。他們發現,大約相同比例的患者(4.6%)在手術期間需要輸血。考慮到試驗標準護理人群中輸血人數的細微差異,回顧性比較“讓我們有了一些信心”,即這種差異是監測技術的結果,而不僅僅是僥倖,Ehrenfeld 說。
然而,Bennett-Guerrero 指出,資料不包括術後 12 小時後的輸血率。這些細節可能對該裝置更廣泛的成功至關重要,因為如果患者在一天後因貧血而接受輸血,那麼這些發現就“沒有那麼重要的臨床意義”。他還指出,這項研究不是盲法的:主治醫師知道他們的患者是否正在接受血紅蛋白監測。這種知識可能會對結果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Bennett-Guerrero 建議說:“由於患者使用了這種裝置,臨床醫生可能不太可能給他們輸血。”
一致的監測策略可能有助於制定更多可用且被採納的輸血指南。Bennett-Guerrero 說,對於老年手術患者,應促使輸血的血紅蛋白水平介於每分升血液 8 克到 10 克之間。但在手術室中,輸血率的範圍很大。
在 發表於 10 月 13 日出版的《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Bennett-Guerrero 和他的同事發現,在美國 798 個不同的中心,搭橋手術期間的輸血率差異很大(從某些醫院的 7.8% 患者到另一些醫院的 92.8%)。新澤西州恩格爾伍德醫院和醫療中心的麻醉學系的 Aryeh Shander 以及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的 Lawrence Goodnough 在同一期《美國醫學會雜誌》的一篇社論中指出,這些差異“令人不安”,並且“強烈表明存在不適當的輸血”。他們寫道:“已釋出的指南未能有效減少血液輸血的這種差異。”
減少血液用量
紅細胞不是血液的唯一關鍵成分——其他物質,如鹽水或明膠基血液代用品,如果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保持足夠高,則可以替代流失的液體。儘管人們對攜帶氧氣的紅細胞替代品寄予厚望,但合成血液製品的發展一直落後於預期。
已經為減少手術期間所需的血液量做出了許多努力。“無血手術”的概念已經存在了近一個世紀,現在已經有一套指南來幫助減少輸血。
輸血的風險包括傳染病傳播,隨著篩查技術的改進,這種情況越來越少見,以及對血液本身的反應。科學家們仍在爭論輸血的更大缺點,一些資料表明,輸血可能導致癌症復發或損害肺功能。
無論如何,Bennett-Guerrero 說,“輸血很昂貴,並且涉及使用稀缺資源。”他指出,未來,“成本分析將會有所幫助。”
該監測裝置已經在布魯克林布魯克代爾大學醫院投入使用,該醫院執行著無血手術專案。但在廣泛採用之前,更多關於其功效的資料將至關重要。Ehrenfeld 解釋說,下一步將是在更大規模的試驗中擴大該裝置的使用範圍,以檢查其對不同患者群體(如接受心臟或創傷手術的人群,這些人更頻繁地需要額外血液)輸血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