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現在發現,烏鴉使用它們的喙和翅膀,很像人類依賴我們的手來做手勢,例如指向物體。
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在野外看到靈長類動物以外的動物以這種方式使用手勢。
從 9 到 12 個月大時,人類嬰兒經常使用手勢來引導成年人注意物體,或舉起物品以便其他人可以拿走它們。這些手勢在兒童說出他們的第一個詞之前產生,被認為是人類語言發展的里程碑。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眾所周知,狗和其他動物會使用手勢指出物品,但人類訓練了這些動物,科學家們曾認為,這些手勢的自然發展通常僅限於靈長類動物,德國塞維森馬克斯·普朗克鳥類學研究所的生物學家西蒙妮·皮卡研究員說。即便如此,在我們現存最親近的親戚——大型猿類中,也很少在野外看到類似的手勢——例如,烏干達基巴萊國家公園的黑猩猩使用所謂的定向抓撓來指示他們想要梳理的身體上的不同部位。
儘管如此,多年來,人們發現烏鴉及其親戚,如烏鴉和喜鵲,非常聰明,在智力方面超過了大多數其他鳥類,甚至在某些測試中可以與大型猿類匹敵。
皮卡說:“當我第一次遇到烏鴉時,我注意到的是,與我的主要研究重點黑猩猩相反,它們是非常以物體為導向的物種。“這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當時我的雙胞胎兄弟和我還很小,我們中的一個突然又找回了一個最喜歡的玩具,我們倆都暫時忘記了這個玩具的存在。這個玩具突然成為興趣、樂趣和競爭的中心。當烏鴉互相玩耍並重新獲得物體時,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
喙部手勢
為了瞭解烏鴉是否使用手勢進行交流,科學家們調查了奧地利格呂瑙的坎伯蘭野生動物園的野生烏鴉。每隻鳥都單獨標記,以幫助識別它們。
研究人員看到烏鴉使用它們的喙很像手,來展示和提供苔蘚、石頭和樹枝等物品。這些手勢主要針對異性成員,並且經常導致被示意者看向這些物體。然後烏鴉們互相互動——例如,透過觸控或夾住它們的喙在一起,或者一起操縱物品。因此,這些手勢可能被用來衡量潛在伴侶的興趣或加強已經存在的聯絡。
皮卡告訴生命科學網站說:“最令人興奮的是,一個物種,它並不代表‘手勢者’的原型,因為它有翅膀而不是手,有一個強壯的喙並且可以飛行,卻利用了非常複雜的非聲音訊號。”
手勢的起源
眾所周知,烏鴉在伴侶之間具有相對較高的合作程度。這些發現表明,手勢是在一個表現出高度協作能力的物種中進化而來的,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闡明人類手勢的起源。
皮卡說:“手勢研究長期以來只關注靈長類動物的交流技能。“然而,人類語言起源的謎團只有當我們放眼全域性,也考慮其他動物群體的交流系統的複雜性時才能解開。”
至於這些發現是否表明烏鴉比狗更聰明,“我並不提倡提出某個物種比另一個物種更聰明,”皮卡說。“在我看來,所有物種都適應了不同的社會和生態環境和生態位,因此,在給定的情況下,一個物種可能比同一情況下的另一個物種表現得‘更聰明’,反之亦然。在我看來,更有趣的是調查為什麼一個物種比另一個物種更好地解決給定的任務,以及這種行為是如何以及為什麼進化的。”
皮卡和她的同事們希望進一步探索烏鴉使用的其他手勢以及它們的含義和功能可能是什麼。皮卡和托馬斯·布格尼爾於 11 月 29 日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線上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發現。
© TechMediaNetwork.com。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