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氯胺酮——一種用於人類和動物的強效麻醉劑,其副作用包括幻覺,因此經常被濫用,俗稱“K粉”——可以為慢性抑鬱症患者帶來快速緩解,研究人員可能已經發現了其中的原因。事實上,最新的證據進一步證實了迷幻藥可能是幾十年來首個能夠驅散抑鬱症陰霾的新型藥物。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羅恩·杜曼說:“我們試圖弄清楚氯胺酮是如何產生這種快速反應的,這種反應最快可能在兩小時內開始起作用。” 因此,杜曼和他的同事給老鼠注射了少量的氯胺酮(每公斤體重10毫克),並觀察了這種藥物如何真正地改變了動物的大腦。“氯胺酮……可以迅速增加大腦中神經元相互作用和交流的連線,即突觸,”杜曼說。“你可以直觀地看到這種對氯胺酮產生的反應。”
更具體地說,正如研究人員在8月2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報道的那樣,氯胺酮似乎刺激了大腦中的一個生化通路(稱為 mTOR),以加強大鼠前額葉皮層的突觸——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與人類思維和個性相關的區域。氯胺酮幫助老鼠應對了因強迫齧齒動物游泳或使其暴露於無法逃避的壓力而引起的抑鬱症類似體驗。“臨床前和臨床研究表明,反覆的壓力或抑鬱症會導致大腦同一區域連線的減少和萎縮,”杜曼解釋說,並指出磁共振成像顯示,一些抑鬱症患者的前額葉皮層因此變小。“氯胺酮具有相反的效果,可以對抗或逆轉抑鬱症的影響”,每次劑量大約持續七天。
老鼠和人類具有相似的生化通路。“神經遞質系統以及藥物在齧齒動物和人類大腦中的作用方式之間存在相當大的相似性。從生物化學角度來看,存在良好的相關性,”杜曼指出。“從行為學角度來看,很難知道動物是否抑鬱以及藥物是否使其不再抑鬱。”
但氯胺酮並非唯一具有潛在治療作用的迷幻藥。發表在8月18日《自然-神經科學評論》上的一篇關於這類藥物的綜述——範圍從氯胺酮等分離性麻醉劑到天然存在的致幻化合物,如“神奇蘑菇”中的裸蓋菇素——顯示出它們在治療強迫症和成癮以及抑鬱症和焦慮症等其他疾病方面的療效。(《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事實上,氯胺酮已顯示出降低自殺風險的潛力,目前正在人體試驗中測試其治療雙相情感障礙和成癮的有效性。裸蓋菇素可以減少強迫症行為,甚至完全消除這些行為,治療後可持續長達一整天,並且正在測試其在晚期癌症患者中減輕焦慮和抑鬱症的作用。甚至 LSD——麥角酸二乙醯胺-25——也可以對抗炎症,以及其他潛在的治療用途。“其效力大約是類固醇抗炎藥的 300 倍,”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藥理學家查爾斯·尼科爾斯說,他正在研究這種藥物。“我的實驗室目前正在研究它在人類炎症性疾病模型中阻止或預防炎症的能力,到目前為止,結果非常有希望。”
蘇黎世大學精神病醫院的精神病學家弗朗茨·沃倫韋德和神經心理學家邁克爾·科梅特在8月18日的綜述中提出,各種迷幻藥與神經遞質血清素受體的相互作用可能被證明是理解其有益和令人興奮的作用的關鍵。“迷幻藥激活了與情緒調節有關的神經元網路和穀氨酸系統,”沃倫韋德說,並指出它們的致幻作用可以透過阻斷大腦中特定的血清素受體(稱為 5-HT2A)來阻止。根據綜述作者的說法,迷幻藥通常會提高血清素水平,也可能促進穀氨酸的釋放,穀氨酸是另一種與短期但持久的大腦功能(如學習和記憶)相關的神經遞質。更多的穀氨酸也會對突觸產生影響。“這可能會導致前額葉皮層中脊突觸的數量和功能增加,”沃倫韋德說。
耶魯大學的杜曼和他的同事們現在已經發現了這一點,至少在氯胺酮的情況下是這樣,儘管杜曼對共同的機制持懷疑態度,因為氯胺酮和其他致幻劑影響不同的生化通路。“有證據表明迷幻劑增強了穀氨酸,”他說。“我認為證據並沒有那麼有力。”
無論如何,氯胺酮、裸蓋菇素或任何這些迷幻藥都不太可能直接使用,因為它們具有致幻作用和其他副作用。杜曼表示,幾家製藥公司已經開始尋找針對相同生物化學或大腦功能的替代化合物,包括他的實驗室正在測試的一些化合物。“我們正在測試我們確定的其他靶點,我們現在知道這些靶點可能相關,並且可能會影響我們發現的途徑,以嘗試提出新型靶點和治療方法,以產生類似氯胺酮的效果,但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換句話說,一種以與迷幻藥基本相同的方式治療抑鬱症的藥物,但沒有任何幻覺和其他令人興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