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項新的研究繪製出了世界範圍內研究人員認為最有可能滋生未來致命疾病的區域地圖——並且被重點關注的國家並非是那些獲得最多疾病預防資源的國家。這項分析是一項新興努力的一部分,旨在識別特別是新出現的病毒,並防止未來的疫情充分發揮其潛力。
英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彙編了一個數據庫,其中包含1940年至2004年間首次被認為具有潛在威脅的335種傳染病。例子包括埃博拉病毒(1976年)和艾滋病病毒(1981年),以及最近的尼帕病毒(1999年)、SARS(2002年)和H5N1禽流感(1997年)。他們將新型疫情爆發的頻率與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比較,例如人口密度和增長、緯度以及野生動物的多樣性。
他們報告說,新出現的感染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變得越來越頻繁,在20世紀80年代達到頂峰,這可能是由於艾滋病疫情。細菌佔總數的54%,特別是耐藥菌株,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或MRSA(1961年)。病毒和朊病毒(傳染性蛋白質)佔25%,其次是原生動物佔11%,真菌佔6%。
所有顯示出最高頻率的不同疫情爆發的地區都具有不斷增長的人口密度。該小組在《自然》雜誌上寫道,美國和歐洲報告的疫情爆發次數更多,但這些事件似乎反映了工業化國家更完善的疾病監測。
他們寫道:“我們得出結論,全球新興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EID]監測和調查工作分配不當,我們的大部分科學資源都集中在最不可能成為下一個重要新病原體來源的地方。我們提倡將資源重新分配到較低緯度地區(如熱帶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新興疾病熱點的‘智慧監測’。”
總體而言,60.3%的新出現病原體是人畜共患病——感染人類的動物病原體——其中71.2%來自野生動物。源於人畜共患病(總的來說)和特別是野生動物變種的疫情爆發比例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該團隊表示,這些發現表明,新興傳染病在人類與野生動物接觸越來越多的地方蓬勃發展。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傳染病專家內森·沃爾夫說,這項研究和之前的其他研究越來越多地表明,“存在可以用於預測新型疫情的模式”,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這有助於告知必須實施哪種監測才能將此提升到下一個階段,真正預防下一次疫情。”
作為“智慧監測”的一個例子,沃爾夫曾在非洲國家喀麥隆工作,監測野生靈長類動物和接觸其血液的人類獵人之間的逆轉錄病毒交換。他已經發現了幾個病毒跳躍到人類的例子,包括三種新的泡沫病毒(已知不會引起人類疾病)和兩種新形式的人類嗜T淋巴細胞病毒(HTLV),與HTLV-1相關,HTLV-1在美國靜脈注射吸毒者中很常見,並被認為會導致某些癌症。
他與紐約市保護醫學聯合會的彼得·達扎克(《自然》雜誌報告的共同作者)一起,開始監測中國的活禽市場,那裡出售活體動物作為食物。沃爾夫正在尋求5000萬美元,以將其試點專案從非洲和亞洲七個國家的地點擴充套件到他所謂的全球病毒預測倡議。
沃爾夫說,儘管熱點地圖指向人口密度不斷增長的地區,但疫情的詳細傳播路線更為複雜。將貴重的野味或獵物帶到市場的獵人也隨身攜帶潛在的新感染。野生動物也可能沿著新開闢的道路開始進入不斷擴大的城市地區。
沃爾夫說:“如果你有近距離接觸,以前可能已經滅絕的東西現在有可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並紮根。” 如果疫情像野火一樣,那麼“我們的獵人就是引火物,[而]大型、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就是木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