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與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菲律賓在經歷了數十年的不可靠甚至不存在的座機服務後,大步邁入了無線時代。 上週後期,當颱風海燕襲擊該群島時,近年來為菲律賓人民提供相對良好服務的語音和資料服務在許多地區被摧毀。 移動通訊現在才開始恢復,其中大部分是由 incoming 援助人員建立,以協調機構工作。
然而,根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 (OCHA) 11月13日的情況更新,流離失所的菲律賓人發現自己無法立即使用可執行的無線電通訊網路,該網路本可以告知他們可用的援助和服務、失蹤親人和疏散地點。 這就是一個沒有可靠通訊基礎設施來支援其行動網路的國家的遺留問題。
通訊網路已經在塔克洛班市的部分地區恢復,訊號斷斷續續,塔克洛班市是風暴期間受災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然而,根據 OCHA 的說法,截至週三,由於缺乏可靠的網路,塔克洛班市公共工程和公路區域辦公室一直無法報告該市及周邊地區道路和橋樑的狀況。 這些資訊對於分發救濟物資和建立無線電及其他替代通訊網路的工作人員至關重要。
電信專家於週二抵達塔克洛班,並已在該市以及宿務和羅克薩斯的人道主義社群之間建立基本連線和語音服務,宿務和羅克薩斯是另外兩個受風暴重創的地區,風暴於 11 月 8 日清晨首次登陸,最大持續風速為每小時 235 公里,陣風為每小時 275 公里。 這應該透過物資和援助的分發來幫助當地人,即使它不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裝置。
大眾科學聯絡了位於馬尼拉的亞洲基金會菲律賓和太平洋島國代表史蒂文·羅德,以瞭解更多關於救援和恢復工作人員抵達塔克洛班和其他遭受海燕重創的城市時試圖應對的基礎設施的資訊。
[以下是採訪的編輯稿。]
風暴之前菲律賓的通訊基礎設施是什麼樣的?
[前新加坡總理] 李光耀曾在 1990 年代初期說過一句侮辱菲律賓的話:“99% 的菲律賓人在等電話,另外 1% 在等撥號音。” 在那種情況下,他有失公允。 當時大約 5% 的人有電話……並且在等待撥號音。
我於 1981 年抵達菲律賓; 1982 年申請了電話。 到 1994 年,電話公司自豪地展示其計算機化資料庫,該資料庫仍然將我列在等待名單上。
然後在 1995 年,移動通訊時代來臨,我有了我的第一部手機。 從那時起,我一直堅定地保留著它——或者至少是號碼,儘管換了很多手機。
在沒有可靠的座機系統的情況下,人們是如何進行長途通訊的?
在 1990 年代後期之前,馬尼拉以外的許多政府辦公室都設有無線電室,用於與首都通訊。 在菲律賓大學碧瑤分校,我們過去常常有定期安排的無線電聯絡時間,如果沒有公務,人們可以處理私事(透過要求他們的對話者在適當的時間去主校區)。 我們確實有座機——一個擁有 100 名教職員工和 2,000 名學生的校園只有五個號碼。 在 1980 年代後期之前,碧瑤市(人口 25 萬)的電話號碼只有四位數字,這意味著整個城市理論上最多隻能有 9,999 條線路。 長途電話是透過接線員接通的,而且不可靠——因此,才有了無線電。
行動電話產生了什麼影響?
當然,電信自由化創造了供應商之間的競爭,改變了這一切。 行動電話的出現和壟斷的打破,使得座機和行動電話都變得可用。 而且——這才是重點——無線電的使用減少了。
該國的無線基礎設施在風暴中表現如何?
因此,在這場災難中,當訊號塔被摧毀,電力被切斷時,所有通訊都中斷了。 作為回應,總統 [貝尼尼奧·阿基諾三世] 發出指示,要求地方政府應具備無線電通訊能力。 在菲律賓,地方政府不僅是第一響應者,而且在幾乎所有情況下——這次是一個例外,因為地方政府部門的人員也遭受了巨大的傷亡——他們還通過當地的災害委員會協調國家政府開展的救濟和恢復工作。